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阿育王為何翻譯作「阿育王」


「阿育王」為 Asoka(巴利)、Aśoka(梵文,英文寫作 Ashoka)的漢譯,我的問題是:
1. Gotama(巴利)、Gautama(梵文) 為何翻譯作「瞿曇」?
2. Asoka(巴利)、Aśoka(梵文) 為何翻譯作「阿育王」?
3. Kassapa(巴利)、Kāśyapa(梵文) 為何翻譯作「迦葉」?
4. paññā(巴利)、prajñā(梵文) 為何翻譯作「般若」?
----------
此處只討論第二項: Asoka(巴利)、Aśoka(梵文) 翻譯作「阿育王」。
依據 Peter Skilling 史基林教授,目前的碑帖文獻只出現 Asoka 的拼寫,而未出現過 Aśoka 的拼寫。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3:「阿輸迦王(唐言無憂王,舊曰阿育王,訛也)。即頻毘娑羅王(唐言影堅)之曾孫也」(CBETA, T50, no. 2053, p. 236, a14-15)。
「輸」字,古音讀「so」,而不是「su」,翻譯上寫音準確。
那麼,為什麼古譯為「阿育王」呢?
我們可以觀察「優婆夷」的翻譯,upāsikā 將「si」音譯為「夷」,代表是「yi」的音譯。
十六大國的「迦尸 Kāsī」,或翻譯為「迦夷」,或翻譯為「迦詩」,或翻譯為「迦尸」,可見有某一地方將「si」讀為或寫為「yi」。
這代表著同一個地區或國度,會將「Asoka」讀為或寫為「Ayoka」而翻譯為「阿育王」。
「育」字為「入聲」字,古音讀作「yok」,最後一音節的母音 -a ,在漢譯中的音譯經常未寫出此母音 -a。
-----------
《優陂夷墮舍迦經》卷1:「天下有十六大國,一者名鴦迦(1),二者名摩竭(2),三者名迦夷(3),四者名拘薛羅(4),五者名鳩溜(9),六者名般闍荼(10),七者名阿波耶(13),八者名阿洹提渝(14),九者名脂提渝(7),十者名越祇渝(5),十一者名速摩(Soma?),十二者名速賴吒(12),十三者名越蹉(8 Vaṃsa?),十四者名末羅(6),十五者名渝匿(Yona),十六者名劍善提(16)。」(CBETA, T01, no. 88, p. 912, c23-29)
《中阿含202經》卷55〈3 晡利多品〉:「若有十六大國,謂一者鴦伽(1),二者摩竭陀(2),三者迦尸(3),四者拘薩羅(4),五者拘樓(9),六者般闍羅(10),七者阿攝貝(13),八者阿和檀提(14),九者枝提(7),十者跋耆(5),十一者跋蹉(Vaṃsa),十二跋羅,十三蘇摩(Soma?),十四蘇羅吒(12),十五喻尼(yona),十六劍浮(16)。」(CBETA, T01, no. 26, p. 772, b12-18)
十二跋羅,不知意指何國,或許是末羅(6) malla。
-----------
《長阿含4經》卷5:「鴦伽國(1)、摩竭國(2)、迦尸國(3)、居薩羅國(4)、拔祇國(5)、末羅國(6)、支提國(7)、拔沙國(8)、居樓國(9)、般闍羅國(10)、阿濕波國(13)、阿般提國(14)、婆蹉國(8??)、蘇羅婆國(12)、乾陀羅國(15)、劍浮沙國(16),彼十六大國」(CBETA, T01, no. 1, p. 34, b20-23)
---------
《出曜經》卷22〈25 廣演品〉:「十六國名其號:一為鴦伽(1)。二者默偈陀蓱沙王(2)。三者迦詩(3)。四者拘薩羅波斯王(4)。五者素摩(Soma?)。六者須羅吒(12)。七者惡生王拔蹉(Vaṃsa)。八者拔羅憂填王。九者遏波(13)。十者阿婆檀提憂陀羅延王(14)。十一者鳩留(9)。十二者般遮羅阿拘嵐王(10)。十三者[5]椓難(Yona)。十四者耶般那。十五者劍桴(16)(本闕十六)。此十六大國」(CBETA, T04, no. 212, p. 727, a14-20),[4]鴦=㼜【宋】【元】【明】。[5]椓=椽【宋】【元】【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