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法友飛鴻 482:「prajāpati」與「pajāpati」的讀音


網路上有人引「Wisdom Library」來更正我對「pajāpati」的理解。其實,「Wisdom Library」並未另外去編寫詞條,它只是將其他字典的解釋抓在一起,老實講,那些字典都至少有六十年的歷史,有的解釋甚至更老。
我只能說,我是在討論《竹書紀年》而不是在討論《史記》,參與討論的人請體會這一層差別,不要在網路上亂抓一些資料,而不加鑑別。
----------
Ding Jui Lei 2021/10/14
prajāpati 陰性名詞。這 prajāpati 應讀鉢邏闍鉢底對吧。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6:「佛姨母『鉢邏闍鉢底』(唐言『生主』。舊云『波闍波提』,訛也)」(CBETA, T51, no. 2087, p. 899, a17-18)。
...
...
prajāpati 陰性名詞。這 prajāpati 應讀鉢邏闍鉢底對吧。
----------
Hahn Yang 2021/10/16
抱歉!忍不住插播,「鉢邏闍鉢底」是唐音,所以用北京話或國語是無法發原譯音。
----------
版主插嘴:   2021/10/16
我不明白的 Hahn Yang 插嘴所說的話是什麼意思。「鉢邏闍鉢底」是唐音,為什麼要用「北京話」、「普通話」、「華語」、「台灣國語」發出原音呢?當然是要用「唐音」呀!甚至有些名詞的翻譯是引自「東漢末年的翻譯」,就要用「古漢語」,是三國時期支謙的翻譯,就要用「三國時期建康地方的漢語」發音。如果是鳩摩羅什的翻譯,就要用「長安」(北朝)的讀音。
這些音雖然可以從《小學堂》網站查到讀音,不過一般學者採用的是「梵漢對音」、「巴漢對音」的方法。我們以「鉢邏闍鉢底 prajāpati」的「闍 」字為例,此字今日「普通話」讀作「督」,從《小學堂》網站查到讀音為「墮」,其實此字讀如「作者」的「者」,今日台語尚保持此音,以「普通話」模擬的話是「架」的讀音。所以讀音為「鉢邏 pra」、「闍 jā」、「鉢 pa」、「底 ti」,可以說是相當接近了。
《雜阿含30經》卷1:「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CBETA, T02, no. 99, p. 6, a25)
「耆闍崛 Gijjhakūṭa」,「耆 Gi」、「闍 jha」、「崛(陀) kūṭa」。
我們再用「般若」來解釋「古漢語」的「音譯」:
「般若」有梵音「prajña」與巴利「pañña」。
---------
《一切經音義》解釋的是梵音「prajña」。
《一切經音義》卷1:「般(音鉢,本梵音云鉢囉(二合),囉取羅字上聲兼轉舌即是也。其二合者,兩字各取半音,合為一聲。古云『般』者,訛略也)若(『而者』反,正梵音枳孃(二合);枳音『雞以反』,孃取『上聲』,二字合為一聲。古云『若』者,略也)。」(CBETA, T54, no. 2128, p. 313, c8-12)。
所謂「二合」,就是第一字取子音,如鉢囉(二合),第一字為 [p],第二字為 [ra]。枳孃(二合),第一字為 [j],第二字為 [ña]。
所以,「prajña」為「鉢囉(二合),枳孃(二合)」,今日台語佛經讀「般若」,即是讀此音。
那麼巴利「pañña」怎麼讀呢?
其實,原本的「般若」即是巴利「pañña」。
「般」即是巴利「pañ」,「若」即是巴利「ña」。
台語仍然保存「若」字「nia」的讀音。
會講台語的人,只要說「天若下雨,我就不出門」,就知道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