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試論吳老擇老師與莊春江老師的「音譯」


版主在進行《相應部2.30經》的對照閱讀時,吳老擇老師與莊春江老師在《相應部》翻譯所處理的「專有名詞(此處我舉人名為例)」與「攝頌」,似乎缺乏「翻譯凡例」,所以讀來有一些混亂,以下依次說明。
首先,在「專有名詞」的翻譯,必需先立凡例:「哪些名詞要順古不另翻譯,其餘名詞需決定採取音譯或意譯」。版主個人的經驗是,「人名」、「地名」的意義有其實質上的困難,各個名詞的意思不能完全倚賴註釋書的解釋(也就是說,版主認為註釋書對某些名詞的來源和意涵不能盡信),應該是以音譯為合理。
在音譯過程,除了事先聲明而順古的譯詞之外,應設立凡例,我舉例來說,例如「ka 迦」,「ga 伽」,「ha 呵」,「ta 他」,「a 呾」...等等,每一音的對應譯詞維持固定,而不是常有更動。另外,「asamo」究竟是維持「asamo」的譯音,還是「asama」的譯音也應在凡例說明,而前後譯法維持一致。
以《相應部2.30經》的六位天子的人名來說,巴利用字為:
asamo, sahali, nīko, ākoako, vegabbhari, māṇavagāmiyo
吳老擇老師的譯詞為:「阿舍摩、舍波利、任迦、阿考吒迦、吠坦婆利、摩納婆伽彌耶 」。
莊春江老師的譯詞為:「阿色麼、色喝哩、尼迦、阿勾得迦、威格玻哩、麻那哇格米雅」。

以吳老擇老師的譯詞來說,「vagāmiyo」譯作「婆伽彌耶」,那麼,「vegabbhari」就應譯作「啡伽巴唎」是譯自另一版本的「veambarī」。應該將 va, ve, vi, vu 之類的發音固定下統一的譯詞。不要用同一個「婆」字來譯「ba」與「va」,不要用同一個「利」字來譯「li」與「ri」。有些音譯字也不夠貼切,如「ha」與其譯作「波」不如譯作「訶」。此處譯作「任迦」的原因可能是採用「niṅko」而非「nīko 尼迦」,但是仍然有用字在「古漢音」與「當代華語」之間切換的問題
以莊春江老師的譯詞來說,「asamo」譯作「麼」,代表是以呈現的「asamo」來音譯;那麼,「nīko, ākoako」的「ko」就不能譯作「迦」,而要維持相同的「」字;最後的一個人名「māṇavagāmiyo」,也應以「yo」來音譯,而不是譯成「ya 雅」。不要用同一個「」字來譯「li」與「ri」。
==========
上述的狀況在攝頌的譯詞會更突顯。例如,《相應部2.30經》之後的攝頌為:
Sivo khemo ca serī ca, ghaṭī jantu ca rohito;
Nando nandivisālo ca, susimo nānātitthiyena te dasāti.

吳老擇老師的譯詞為:

     「濕婆與差摩     世理並陶師

      姜睹及赤馬     難提毘舍羅

      難陀須尸摩     種種外道師
      此等共為十」
莊春江老師的譯詞為:

  「濕婆、安穩與悉梨,額低葛勒、遮堵與赤馬, 
   難陀、廣歡喜,蘇尸摩與種種外道,它們為十則。
在攝頌的翻譯,最好將每個字詞所代表的經號標出。同時,每句不需譯成整齊的字數,反而更重要的是,不要改變攝頌的句數。例如此首攝頌為四句,那麼就該維持同樣的四句。
以吳老擇老師的譯詞來說,「Sivo khemo, serījantu 」是人名,所以用音譯。「ghaṭī, rohito」是普通名詞所以譯作「陶師、赤馬」。「serī」譯作「世理」,可是前面「vegabbhari」已經譯作「吠坦婆利」,「rī, ri」音譯的用字不同而未固定。
以莊春江老師的譯詞來說,似乎看不見一個譯例來決定哪個人名要意譯、哪個人名要音譯,以音譯詞來說,攝頌用的是「ghaṭī 」,就無需譯作「額低葛勒」。同時,既然「rohito」譯作「赤馬」,「ghaṭī 」應可譯作「陶師」。「khemo」仍以音譯為妥,不需譯作「安穩」。我們看到「Nando nandivisālo」的翻譯困境,前者順古譯作「難陀」,後者卻意譯作「廣歡喜」。
=====
此段《相應部2.21-30經》的漢譯對應經典,《別譯雜阿含307經》之後留下攝頌的譯詞:
「因陀羅問壽(298),斷於一切結(299)
 說善稱長者(300),尸毘問共住(301)(SN 2.21 Sivo)
 速疾問邊際(306)(SN 2.26 rohito)
    婆睺諮大喜(303)(SN 2.12 veṇḍu, veṇhu, viṣṇu)
 大喜毘忸問(172)(SN 2.28 nandivisālo)
    般闍羅(363)(SN 2.25 jantu)揵持(189)(SN 2.24 ghaṭī)
 須深摩問第一(305)(SN 2.29 susimo)有外道問諸見(307)(SN 2.30 nānātitthiyena)」(CBETA, T02, no. 100, p. 478, c1-5)

=====
版主試譯如下:
 「婆(21)差摩(22)與些唎(23),陶師(24)堅度(25)與赤馬(26),
        難陀(27)難迪鞞沙羅(28),蘇尸摩(29)種種外道(30)為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