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生活明信片:瀚邦佛教研究中心跟吳老擇教授請益


昨天(2017.9.23)到「漢清講堂」講說「竺佛念與《出曜經》」,中午12點 Yuan Chuan 來和我會合,到瀚邦佛教研究中心跟吳老擇教授請益。
印順導師在新竹市福嚴精舍與師友弟子同住、共同修習經論時,吳老擇教授在1953年在此共住,是當年唯一的一位台灣土生土長的常住出家眾。後來前往日本留學,因緣興滅而還俗在日本某所大學擔任教授,1986年之後左右,規劃、翻譯了高雄元亨寺《南傳大藏經》。
我之前已經見過吳教授兩次,第一次是 2003年10月9日在元亨佛學院畢業生盛定法師安排下,去參訪佛學研究的先進。第二次則是在2015年九月,辛島靜志來台講學一個月時,相遇於演講課堂,可惜無緣交談。
這次是以跟佛教界大老致敬的心情,前去跟吳教授問候。短短兩個小時,我問了很多問題。在此跟大家分享其中的一問「梵天請佛」。
--------------------
我提問,《佛本行集經》卷33〈梵天勸請世尊說法〉:
「以如是故,如來見是甚深事已,其心欲樂阿蘭若處,不欲向他說於此法。...
爾時,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在於梵宮,遙見世尊發如是心,...從大梵宮隱身來下,至世尊前,頂禮佛足,却住一面,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善哉!世尊!今此世界一切眾生,無有歸依,善壞失盡;今者世尊,既得如是無上法寶真證,見已而心忽欲入阿蘭若,不樂說法。我今勸請無上世尊,為諸眾生,莫寂靜住,唯願世尊!慈悲說法,願修伽陀,憐愍說法。現今多有諸眾生輩,少於塵垢,諸根成熟,結使微薄,利根易化,不聞法故,自然損減。若當如來為說法要,使得證知世尊法相。』」(CBETA, T03, no. 190, p. 806, a3-22)。
此一敘述透露幾個問題:
1). 世尊動念未說而梵天知其心意,是梵天比佛境界還高嗎?
2). 世尊不欲說法而梵天祈請,為悲憫眾生而說法。是梵天比佛慈悲嗎?
3). 世尊不欲說法,因梵天祈請才改變主意而為眾生說法。是佛的思慮有時會不周全,而梵天思慮比佛陀還周全嗎?

吳教授回答,這一個問題他聽水野弘元教授解說過。
水野弘元教授說這是個「譬喻故事」,重點在於「佛法非常珍貴,是尊貴如梵天代眾生祈請所得,世間當珍惜佛法、寶貴佛法、尊重佛法」,重點不在於「梵天能知佛陀動念」。
閱讀「譬喻故事」當注意此一故事的原意,不要讀了《伊索寓言》而認為「烏鴉能和狐狸對話」。
=======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08/6_12.html)
漢譯中「譬喻」的原文有三種:
1. 譬喻、本起 (apadāna, avadāna),巴利 《小部尼柯耶》第十經《Apadāna 譬喻》,漢譯有《法句譬喻經》。
2. 比喻(opamma, aupamya),如火宅喻、束蘆喻、化城喻
3. 因明中宗因喻的譬喻支Darstntika。十二部經的「譬喻」,不是指《中阿含經,水喻經》(CBETA, T01, no. 26, p. 424a)、《中阿含經,鹽喻經》(CBETA, T01, no. 26, p. 433a)的「比喻 opamma, aupamya」,而是以生動的故事鋪演「佛事」、「讚佛」的「譬喻 apadāna, avadāna」。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所說:「《長譬喻》、《大譬喻》。」(CBETA, T27, no. 1545, p. 660, a18)。
巴利文獻只有「九分教」,並不將「譬喻」當作「佛說」。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362頁)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08/6_12.html)

1 則留言:

台語與佛典 提到...

佛經當中(各部律書當中也有)有些是譬喻故事,不能當作佛法。就像《西遊記》不能當作佛教的教導一樣。學習佛學或信仰佛教的第一步是區分「譬喻故事」的功能。不能將《伊索寓言》當作「古希臘哲學」。當天有提問,如何分辨「譬喻故事」,可惜話題被岔開,沒有深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