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于淑健:敦煌佛教疑偽經語言研究的價值

109

以下引自部落格《豆瓣網》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633988/

于淑健:敦煌佛教疑偽經語言研究的價值

2010-10-08 09:03:15 来自: 静升(琴将秋水弹明月 茶得春山试白云)

摘 要:在卷帙浩繁的敦煌佛經寫本中,保存有疑偽經約70餘種。這些疑偽經生活氣息濃郁,保存了大量的口語詞匯,且大多屬於佚典,是研究中古、近代漢語的珍貴語料。現從語料、俗字、語詞、校勘等幾個方面分析敦煌疑偽經語言研究的價值。

關鍵詞:敦煌,疑偽經,語言,價值,敦煌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0-06 文獻標識碼:A

疑偽經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過程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一般認為,由中國僧人假借佛說而編造的佛經,成為偽經;來歷可疑而真偽一時難辨,尚需考證者,則稱為疑經。一般經錄中常將二者合稱為疑偽經或偽疑經。①

在中國佛教史上,東晉的道安是第一位留意并整理疑偽經的高僧。其《綜理眾經目錄》共臚列其「所見」或「所知」的疑偽經26部、30卷。道安在其序言中寫道:

至晉土,其年未遠,而喜事者以沙糅金,斌斌如也,而無括正,何以別真偽乎!農者禾草俱在(存),后稷為之嘆息;金匱玉石同緘,卞和為之懷恥。安敢預學次,見涇渭雜流,龍蛇並進,豈不恥之!今列意謂非佛經者如左,以示將來學士,共知鄙倍焉。②

自道安以降,歷代的經錄編撰者都把甄別經本的真偽作為重要任務,安排專門的體例登錄疑偽經。如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在道安所錄基礎上新增錄疑偽經20部、26卷,隋法經《眾經目錄》收錄疑偽經195部、390卷,隋仁壽二年(602)成書的《眾經目錄》共收錄疑偽經合209部、491卷。唐龍朔三年(663),東京(洛陽)大敬愛寺的僧人靜泰奉皇太子之命「敕修」而成的《眾經目錄》(簡稱《靜泰錄》)將佛教疑偽經分為「疑惑」和「妄偽」兩部分,共收錄「疑惑」經典29部、31卷,「妄偽」經典53部、93卷。唐麟德元年(664),京師西明寺道宣所撰的《大唐內典錄》,除抄錄歷代經錄中所登錄的疑偽經目外,還蒐錄當時流通的疑偽經25部。武則天天册萬歲元年(695),僧人明佺等編撰成的《大周刊定眾經目錄》中,列出「偽經目錄」一目,共收錄偽經228部、419卷。開元十八年(730),西崇福寺沙門智昇編撰的《開元釋教錄》,承襲隋法經錄和唐靜泰錄的登錄方式,分為「疑惑」和「妄偽」兩部分,共收錄「疑惑經」14部、19卷,「妄偽經」392部、1055卷。貞元十六年(800),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編撰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對疑偽經的體例、登錄次序、考訂文字,都因襲開元錄。

疑偽經因非「真經」,歷代佛典目錄學家對這部分經典的處置都十分嚴厲。道安所持的對疑偽經「共知鄙倍」的態度對後世影響深遠。如法經錄認為疑偽經「今宜秘寢、以救世患」,仁壽錄則云「別生、疑偽,不須抄寫,已外三分,入藏見錄」,大周錄亦云「並從勘削,以示將來」,開元錄則明確指出應「禁斷不聽流行」。③到了北宋刊刻《開寶藏》,疑偽經更是一律被摒斥於藏外。因此在歷代官本大藏經中,疑偽經幾乎沒有存活、傳世的空間。

20世紀初,隨著敦煌藏經洞的發現,近六萬號遺書呈現於世人面前。在這給以後百餘年的學術研究帶來豐富素材的文化寶庫中,佛教經典及與佛教相關的文獻要占到百分之九十左右。誠如周丕顯所言:「敦煌藏經洞遺書,以佛經文獻最為豐富,敦煌遺書,嚴格地說,亦可稱之為佛經遺書。」④而在卷帙浩繁的敦煌佛經寫本中,即保存有疑偽經約70餘種。這些疑偽經大多屬於佚典,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是研究中古、近代漢語的珍貴語料。我們認為,敦煌疑偽經語言研究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料價值
1.語料的填補空白性
陳寅恪在《陳垣敦煌劫餘錄》序言中說:「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新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⑤ 從漢語研究的角度來看,漢語史、漢語詞匯史的構建必定應當是建立在所有傳世文獻的考察研究基礎之上,才能稱得上是完整的、系統的。歷史上,由於佛典目錄編撰者對疑偽經都採取「不聽入藏」的態度,因而除少數例外,疑偽經在寺院經藏中幾乎無跡可尋,主要是通過民間傳抄的形式流傳。到宋《開寶藏》等木版大藏經刊行後,民間傳抄、流布的偽經逐漸散佚,疑偽經成為僅留名在經目中的佛典而已。直到1900年敦煌藏經洞遺書中大量疑偽經的發現,人們才得以見到這些當時的寫本。這部分「於地底之發現者」對於我們的佛經語言研究來說大多是全新的語料,在中古、近代漢語語料中具有填補空白的價值。如《首羅比丘經》又名《首羅比丘見月光童子經》、《首羅比丘見五百仙人並見月光童子經》,乃中國人所撰偽經,歷代大藏經未收。敦煌文獻中有斯2697、3322、6881,伯2464、 3019、北8274(重26)、北8275(日87)、北8460(李7)、北8661(衣41)、北7411v(菜80),北大D099等卷。現舉該經中「觚」字用例:

首羅問大仙曰:「除此大魔,更有何災?」大仙答曰:「月光臨出,觚有災也。」(斯2697、北大D099《首羅比丘見五百仙人並見月光童子經》〔10-6〕、伯3019《首羅比丘經》〔5-4〕)

首羅復稽:「除此八人,更有賢不?」大仙答曰:「觚更有之。」「何人是也?』大仙答曰:「秦超世、潘道成、盧惠願、范國興、扶男陽、劉道貴、王延壽、趙顯宗、張道板、故世安、李羅剎。如諸賢士,皆游巡世間。汝今肉眼,不能別之。」(斯2697、北大D099《首羅比丘見五百仙人並見月光童子經》〔10-7〕、伯3019《首羅比丘經》〔5-5〕)

上揭例:先言「更有何災」,接答「觚有災也」。「觚」當即「更」義。例:前問「更有賢不」,後曰「觚更有之」。「觚更」同義連文。「觚」有「更」義,除該經中用例外,筆者尚未見之於它處,《漢語大詞典》亦未收此義項。

2.語料時間的確定性
汪維輝說:「判定一種語料的價值高低,不外乎這麼幾條標準,一是反映口語的程度;二是文本的可靠性,包括時代和作者是否明確,所依據的版本是否最接近原貌……”⑥敦煌疑偽經許多寫本都有明確的撰、抄人及時間標誌,大多可以推斷出其大致的撰、抄時間。現舉例列表如下:
從上列寫卷來看,敦煌疑偽經大多是南北朝至唐五代時的寫本。這為我們了解漢字字形的演變,考察某個詞語出現的上限或下限,進而探討從魏晉至宋初漢語詞匯語義的發展變化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時間依據。

3.語料形態的原始可靠性
董乃斌曾指出:「豐富翔實的資料和在此基礎上作出的嚴密細緻的論析,從來就是學術論著價值的保證。在這裡,資料的可靠與充分無疑是首要的,沒有這個前提,任何高論只是無根之游談。」⑦敦煌疑偽經中大多數為隋唐、五代時期的寫本,同其他敦煌文獻一樣,在藏經洞封存上千年,未經後人竄改,是我們研究中古、近代漢語最為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二、俗字研究價值
敦煌疑偽經中的通俗字體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魏晉直至唐五代宋初的原始風貌,俗字形態豐富多樣,造字理據各具特點,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當時文字的使用狀況。敦煌疑偽經中的許多俗字及同一俗字的不同變體如「(豁)」(斯2224《究竟大悲經》第二)、「(恶)」(甘圖016《佛說無量大慈教經一卷》〔7-6〕)、「(哭)」(斯2169《佛性海藏智慧解脫破心相經》)、「(肩)」(中村不折本060《佛說妙好寶車經》)、「(乞)」(中村不折003 《法句譬喻經》卷三)、「(鼠)」(中村不折144《佛說波(決)罪福經》卷下)、「(冢)」(斯2076《佛說現報當受經》)、「(抓)」(上博14 〔3315〕《佛說觀佛三味海經》卷一〔7-1〕)等是我們以前未甚措意的。進一步加強這些俗字的考證和研究,可以為俗字類著作增添新的俗字條目,也可使同一俗字的字樣得到進一步的補充。

三、詞匯研究價值
1.詞匯的口語化、通俗性
敦煌疑偽經許多是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而產生的,依循了漢民族固有的思維方式、文化傳承和風俗習慣,適應了民間社會普通百姓的需求,生活氣息濃郁,保存了大量的口語詞匯。即使今天看起來已經衍生的個別詞語,通過上下文的具體分析,也可以弄清其具體含義。如中村不折097号《佛說父母恩重經》:

其兒遙見我來,或在闌車,摇頭挵腦,或復曳腹隨行,嗚呼向母。母為其子,曲身下就,長舒兩手,拂拭塵土,嗚和其口,開懷出乳,以乳與之。母見兒歡,兒見母喜。二情恩悲,親愛慈重,莫復過[是]。二歲三歲,挵(弄)意始行,於其食時,非母不知。父母行來,值他坐席,或得餅肉,不敢輟(啜)味,懷挾來歸,歸向其子。十來九得,恒常歡喜,一過不得,憍啼佯哭。憍子不孝,必有五擿。孝子不憍,必有慈順。……或時喚呼,瞋目驚怒,婦兒罵詈,低頭含笑。妻復不孝,子復五擿;夫妻和合,同作五逆。

上述一段文字表述非常通俗,幾類於口語。文中「五擿」一詞雖不見辭書,然結合語境,也可以揣測其大致含義。該詞先與「慈順」反義對舉,下文接言「妻復不孝,子復五擿」,可證「五擿」即不孝順,義同「忤逆」。需要說明的是,「忤逆」與「五逆」,讀音雖同而意思本異。「忤逆」在漢地講法中指不孝順父母。而「五逆」,又叫五無間業,佛教則用以稱五種招致墮無間地獄報應的惡業大罪。罪惡之大,全然背逆於理,背恩田,違福田,所以叫「逆」。上博 48(41379)(38)《受戒文》(101-95):「弟子某甲等合道場人自從無始曠大劫來至於今日……打罵眾生。又造五逆無間重罪:殺父,害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是五種遭指摘的行為,故典籍中又以「五摘」稱之。《佛說盂蘭盆經疏》上:「罪同者,儒則條越五刑,犯當五摘而恩赦不該;釋則名標七逆,戒黜七遮而阿鼻定入。」即其例。上揭《佛說父母恩重經》中的「擿」字乃「摘」之或體,亦指責義。而在敦煌文獻中,我們發現,「五逆」 多與「忤逆」同義,指對父母的不孝順。《敦煌變文校注?破魔變》:「於是魔王既觀下界,又不見五逆之男,又不見孝順之子,為(唯)見我南閻浮提淨飯大王悉達太子成登正覺之時。」校注出注:「五逆:義同『忤逆』。」⑧北8672《父恩重經講經文》(一):「棄德背恩多五逆,惟行不孝從痴咍。」伯3361《押座文》:「自是意情無至孝,卻怨庚甲有相妨。四鄰忿怒傳揚出,五逆名聲遠近彰。」斯6229a號《寫經功德文》:「懷胎母子,賢聖潛威;五逆男女,各各孝順。」例中「五逆」皆忤逆義。因為「五逆」常與「忤逆」同義,用來指稱「五逆」的「五摘」、「五擿」也多來指對父母的不孝了。

2.語詞研究對辭書編撰所起的作用
目前,對敦煌文獻語詞的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敦煌變文字義通釋》⑨、《敦煌文獻語言詞典》⑩等。但《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所釋對象為變文語詞,收詞頗受限制。《敦煌文獻語言詞典》所收錄的詞條也還有限,無論取材上還是聯繫上都還大有拓展的餘地。加強敦煌佛教疑偽經的詞匯研究一方面可以為敦煌語言詞典的編撰拓展新的領域,增添大量的詞條,彌補以往敦煌語言詞典取材過窄、收詞有限的缺憾。另一方面,對其他一些大型辭書諸如《漢語大詞典》的修訂也具有重要價值。以筆者初步爬梳所得的敦煌疑偽經中的100個語詞為例,能夠為《漢語大詞典》增補詞條的有66個,添加義項的有9個,糾正《大詞典》釋義不周、甚至是錯誤的地方詞有8個,可以為《大詞典》所列詞條提供更早書證的有17個。現列表於下:

當然,這些語詞遠非敦煌佛經中所值得考釋的語詞的全部,但由此亦可以看出敦煌疑偽經語詞研究對辭書的編撰、修訂和完善所具有的價值。

四、校勘價值
加強敦煌疑偽經中的語言研究有助於發現寫卷抄、錄過程中產生的一些訛誤。
1.確定原卷訛誤
卻後數日,我遣龍樹菩薩平除天地……山作金山,山作銀山,樹作銀樹。閻浮履地,宮殿樓閣,樓櫓卻敲。神珠明月,卦著城塝。(伯2186《普賢菩薩說證明經》)

文中「敲」字,《大正藏》本因之,並出校:「敲=殿」。然無論「卻敲」,還是「卻殿」,均無法解讀。該字,浙敦026作「」,斯1552作「」,實皆為「敵」字之俗體「敌」。「敵」,《碑別字新編,齊石信墓志》B11作「」。《碑別字新編,魏元龍墓志》作「」。「」、「」均當為「敵」字之俗體。又,該字斯6997作「殿」,「殿」字當是「敌」字俗體之訛。「卻敵」,一作「卻殿樓」。自晉代始,稱設在宮城內的更樓為「卻敵樓」。《南齊書,百官志》:「宮城諸卻敵樓上本施鼓,持夜者以應更唱,太祖以鼓多驚眠,改以鐵磬云。」B12上圖附4(812490)C《彌勒下生成佛經》(10-2):「此城有勝德,住者咸歡喜。樓台並卻敵,七寶之所成。」亦其例。

2.校正錄文錯誤
復次,金剛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今時布教,一切皆違,不同別教。所有言說,與奪處強,先奪后與,復融與奪。其言若克,皆是違情逆意,不可堪勝。云何而有眾生聞即信解?」(《究竟大悲經》卷四)

按:錄文中「若克」一詞,頗難解讀。檢核《大正藏》本所據斯2967原卷,「若」實為「苦」之形訛。「苦」為甚詞,有「極」、「甚」義。杜甫《戲贈闞鄉秦少公短歌》:「今日時清兩京道,相逢苦覺人情好。」B13「苦」即用其義。「克」有「苛急」、「苛」義。《宋本廣韻:德韻》:「克:克己。又必也,殺也,急也。」B14「苦克」指刻薄、苛刻。斯2499《究竟大悲經》卷三:「煩惱顛倒性海一,怯身法聚覺即歸。昔來所聞種種法,棄惡從善向佛果。誰知貪佛為毒繼,苦克不當大殃禍。」亦可助勘。
(責任編輯:郭妍琳)
① 對於疑偽經的界定,目前學術界尚存不同的看法。如殷光明認為,廣義的疑偽經涉及佛典中的經、律、論三藏,有疑經、疑律、疑論。如《梵網經》是典型的疑律,所謂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就是中國本土撰述的疑論(殷光明《敦煌壁畫藝術與疑偽經》,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頁)。
②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221-222頁。
③ 王文顏《佛典疑偽經研究與考錄》,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頁。
④ 周丕顯《敦煌佛經略考》,《敦煌學輯刊》,1987年第2期。
⑤ 陳寅恪《陳垣敦煌劫餘錄序》,《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6頁。
⑥ 汪維輝《〈周氏冥通記〉詞匯研究》,《漢語詞匯汇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頁。
⑦ 董乃斌《出土文獻和學術方略》,《文藝研究》,2001年第3期。
⑧ 黃徵、張涌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541頁。
⑨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補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⑩ 蔣禮鴻(主編)《敦煌文獻語言詞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B11秦公《碑別字新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10頁。
B12[梁]蕭子顯《南齊書》(簡體字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10頁。
B13杜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第二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505頁。
B14《宋本廣韻》,中國書店,1982年版,第509頁。
The Linguistic Values of Dunhuang Doubtful and Bogus Sutras
YU Shu-jia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Jiang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Nanjing, Jiangsu 211168)
Abstract:In numerous Dunhuang manuscripts, there are almost 70 doubtful and bogus sutras, most of which are ancient texts once disappeared. Since they are written with plenty of slang language, there is a strong flavor of life, making it a precious material for research into Chinese language of middle ancient times and modern time. The present article analyzes the linguistic value of Dunhuang doubtful and bogus sutras viewed from language data, non-classical words, glossary and collating.
Key Words:Dunhuang; Doubtful and Bogus Sutra; Language; Value; Dunhuang Study; Research
出自: 《艺术百家 》 2010年5期
http://www.fjdh.com/wumin/HTML/153407.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