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歐美人士厭倦於天主教、東正教的刻板解釋與強制誡令,他們也無法接受新宗教如摩門教或統一教﹔遠在德國馬丁路德掀起新教之時,樸素的人心中已經醞釀一股【尋求耶穌基督本懷】、【跟隨耶穌的腳步】、【人子耶穌(以人的兒子,而非耶和華的獨生子的修煉歷程)】的思想與信仰風潮。在佛教中,除了巴利文系統(上座部Theravada)維持一貫的風貌以外,佛教經由根本佛教(世尊的親口教導)、原始佛教(世尊的弟子或再傳弟子轉述世尊的身教言教,與他們對經律論的解釋)、部派佛教(從上座部、大眾部的分化以後,到『說一切有部』等的『阿毗達摩化的佛教Abhidhamma』)、初期大乘佛教(般若、淨土、中論、唯識興起時的佛教)、後期大乘佛教、初期密教(印度密教)、後期密教(西藏密教)﹔如此長達2500年的演變,中間各民族、各宗師添加的雜質非常多,現代學佛的人察覺了這些添加物,也不斷在追問『什麼是世尊的原始教導』?什麼是史實?什麼是傳說?(鄭成功在台北市插劍成井的『劍潭』是傳說,射殺鸚鵡怪的『鶯歌石』是傳說,鄭成功足未出現今台南市的範圍是史實。佛陀到了錫蘭留下足印是傳說,人間佛陀的足跡僅在北印度一帶是史實。)
世尊的原始教導,中文翻譯的是四阿含,在巴利文是五部尼柯耶﹔在龍樹 (Nagajuna, 西元 100~~200)的大智度論中記述:一是世界悉曇,雜阿含經。二是各各為人悉曇,增一阿含。三是對治悉曇,中阿含。四是第一義阿含,雜阿含。巴利文的五尼柯耶,覺音論師 (Buddhaghosa, 西元 320~~420)的註解為:
1. 相應部尼柯耶(雜阿含):顯揚真義。(《大智度論》第一義悉曇)
2. 長部尼柯耶(長阿含):吉祥悅意。(《大智度論》世界悉曇)
3. 中部尼柯耶(中阿含):破斥猶豫。(《大智度論》對治悉曇)
4. 增支部尼柯耶(增一阿含):滿足希求。(《大智度論》各各為人悉曇)
5. 小部尼柯耶:共有十五部題材文體不同的書,有時並不將此書並列,而只提四尼柯耶。
在錫蘭的〔上座部〕不知道北方有〔說一切有部〕,錫蘭佛教是知道其他的十八個佛教部派。在迦溼彌羅(這個字是毛衣的Kashmire)的〔說一切有部〕不知道南方錫蘭有〔上座部〕,迦溼彌羅佛教是知道其他的十六個佛教部派。覺音從來沒聽說過[龍樹]這個人﹔兩者對四阿含稱呼的雷同應該不是巧合,而是幾百年來傳承的古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