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學佛時,讀到這首偈頌「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非常感動,隨著年齡增加,也見識了所謂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秘密大乘佛教」,也思索自己未來的學佛歷程,是否凡是「如是我聞」都尊為佛說、曲加調和呢?還是能夠經由歷史與文獻的資料,追尋歷史上人間佛陀的「原始教導」呢?
不幸的是,歷史上原始的佛陀教導並未以文字紀錄下來,而是依照師父弟子口耳相傳、代代傳誦下來,目前的四大佛典系統,巴利文約書寫於西元前89年,年代最早,也是單一部派的完整的經律論三藏。漢譯佛典從西元180年到西元 1200年,翻譯年代最長,涵蓋初期根本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初期秘密大乘佛教,不管時間、地域、宗派種類均最深廣,卻未完整保存單一部派的完整的經律論三藏。梵譯佛典雖然最有可能涵蓋最初期的佛教根本教法,但是目前尚存世的文獻,不但是年代遲至西元二世紀(?),有的還是斷簡殘篇。藏傳佛教則是主要在初期大乘佛教之後的佛典,翻譯年代遲至西元九百年之後(?)。對於初期僧團之間傳誦的經律,與在家居士學習的教典,只能經由漢譯、巴利與梵文殘卷的對照閱讀,不過必須記住的一點,梵文殘卷並不保證比漢譯與巴利佛典原始。
在作漢巴經律對讀時,就像學習一種新語言一樣,學習速度雖然因人而異有快有慢,卻絕對不可能在短期間完全完成對讀,因此選一個特別的範圍,經年累月,積少成多,逐漸讀來,才能有些進展。我個人對初期來到漢地譯經的僧侶特別感念。一方面他們遠度沙漠或重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翻譯的經文卻被遺忘,希望利用對讀還給他們應有的重視。同時,這些早期的翻譯,也最有機會保存較早的風貌。
在漢巴對讀,第一步要選定範圍,第二步則是建立自己的對照表。如果不清楚自己會走得多遠,佛光大藏經的阿含藏,會在每部經的經題列舉對應的經典,如果你有Bhikkhu Bodhi 的《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與《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大部分的對讀可以解決。作漢巴對讀時,能讀巴利原文當然很理想,但是要等熟讀巴利再來對讀,人生苦短,恐怕會有點來不及。英文經典來輔助巴利原文的閱讀會比較理想。巴利經典,如依賴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則差距較大,網路上的英文翻譯,一般而言都不如菩提比丘的英譯精準,特別是 metta net 的翻譯較不踏實, Accesstoinsight 較為實用,一般而言,尊者 Thanissaro 的英譯是另一個值得參考的版本。所有想作漢巴對讀的人一定要有的工具書,是日本赤沼智善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這是華宇出版社的《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二十三冊,以上的書都不太好找,台北市重慶南路的佛研書局或者誠品市政府旗艦店(松高路?在新光三越旁),可以找到。如果是和我一樣致力於《法句經》對讀,或者《經集》對讀,則要用以上的基礎去添加一些資料。
以上的對照表,發表的年代都有一點「老」,可能有百分之五的錯誤率。在《別譯雜阿含》部分,有新雨精舍的對照表與法鼓山的對照表,在《中部尼柯耶》的對照表,白瑞德教授說可以在法鼓山的網站上查到,以《瑜伽師地論》為主的對照表,美國菩提協會的丘中仁師兄已經作好了,網址如下:
http://www.mahabodhi.org/yogacara/index.php
2014年3月7日補記:目前最完整而且較準確的對照表為: Sutta Central On-line Projec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