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4日 星期五

淺談佛學論文寫作 (1/2)


版主一直想寫一篇貼文跟本網頁的法友聊一聊佛學論文的寫作,但是一則認為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再怎麼說都是「野狐禪」;二則體認自己才疏學淺,發表的論文不夠多,實在沒資格論說此一題目;三則認為自己要再等十年,等年紀夠大了,才適宜「倚老賣老」,給年輕學子一些經驗談。不過,最近看到一篇講「如何『成功投稿學術期刊』」的貼文,就一時興起,跟大家聊一聊這一個議題。
帖主認為,如何「寫好」、「問好」、「對好」、「投好」當然應該注意,不過,這都是在一篇佛學論文已經接近完稿的事;大多數的論文作者都是陷在「要寫什麼論文?」、「這樣的一篇論文有價值嗎?值得發表嗎?」
以下是我的喃喃自語:
1. 要常寫,天天寫。一位喜愛演奏小提琴者,是天天練習;一位愛好高爾夫球者,是天天揮桿。我以畫家作畫為例,一位畫家是天天作畫,畫上百張、千張、萬張;從來沒有一位成名的畫家是他的第一張畫就得到正面的肯定,也沒有畫家在作畫時會問「要畫什麼?」、「這樣的一幅畫有價值嗎?」、「這樣的畫會得獎嗎?」「這樣的畫能賣個好價錢嗎?」有許多舉世聞名的名畫,可以發現畫家其實是畫上幾十張、甚至上百張畫稿。
2. 要常寫的話,寫什麼?寫閱讀札記,寫摘要、寫結論、寫反駁。寫自己的疑問,寫別人對此疑問的解答,寫自己對此解答的疑問。
3. 問題意識:通常,「問題意識」是正規教育較難傳授的理念;「問題意識」細分的話有兩種,一是覺察某篇文章、某本書、某種主張、某個學說有問題。例如:
A. 五百羅漢在「第一結集」結集了經、律、論
B. 支謙翻譯的《法句經》(T210)有二十六篇的品名與次序跟巴利《法句經》相同,所以支謙譯《法句經》這二十六篇翻譯自巴利《法句經》。
C. 《佛本行集經》:(悉達多父王言:)「汝等悉皆除却道上,或老或病,或復死亡、盲聾瘖瘂、六根殘缺不具足者,悉令驅逐...勿使太子於路見之」(CBETA, T03, no. 190, p. 720, a16-19)。縱使太子於路上不會見到「老者、病者、死者」,日常生活也不讓他見到「老者、病者、死者」。

二是「描述問題內容,如何驗證?」

4. 處理「問題意識」的範圍,區分哪一些議題太大,不是當下自己的見識所能解決;挑選某些議題,似乎可以解決某一段不太大的議題。當然,剛開始動筆似乎每一議題都超出自己能力而無法解決,能夠自行判斷或透過師友的建議,選一個「合適」的議題挑戰自己。

5. 通常說「我該寫什麼範圍的論文」,已經「不妙」;必需是你很想將某一想法、某一假設寫下來,這才是正常的次序。但是,還是有「必需找一個題目,寫一篇論文交卷」的時候,希望,這樣的情境不會太多。
------
接下來我要聊一聊「選定題目範圍,開始寫論文」與「論文寫完後,發表與不發表」
------
甲、「選定題目範圍,開始寫論文」,這時,我們已經選定範圍,甚至已經選好題目,準備寫一篇論文了。
6. 訂一個「簡短而吸引目光」的題目,第一段是「前言」,敘述寫此篇論文的動機,以及前人在此一範圍的重要結論,最後簡述此篇論文個段落的重點。
以上,是大部分老師所給的建議。我並不作如此的建議。
我認為:給個大致的題目,隨便寫幾個字當前言。
因為,我建議「題目與前言,要最後寫;或者全文寫完後,回頭改擬論文題目,與重寫〈前言〉」,所以,一開始訂什麼題目,或者〈前言〉是什麼並不重要。甚至跳過不寫也沒關係。
(以下,接第二篇貼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