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文法,名詞會隨「格位」、「陰性、陽性、中性」(詞性)、「單數、複數」而作字尾(suffix)變化;動詞會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及「單數、複數」而作字尾(suffix)變化,如圖所示。
這顯然是幼稚園、「ㄅㄆㄇㄈ」、「一、宜、以、意」的東西,似乎不需我在此陳述。本帖要介紹的是,左冠明(Stefano Zacchetti)在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開元釋教錄》卷7:「初笈多翻金剛斷割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指出,
(Cbeta Taiwan 標點)《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卷1:「世尊言:「若有,善實!菩薩摩訶薩如是語:『我國土莊嚴成就。』我者,彼不如語。」(CBETA, T08, no. 238, p. 768, a21-23)。
CBETA 此處標點不恰當,正確應作:
世尊言:「若有,善實!菩薩摩訶薩如是語『我國土莊嚴成就我』者,彼不如語。」
【我國土莊嚴成就我】的對應經文為:Aham kṣetravyūhān niṣpādayiṣyāmi 我將會成就「國土莊嚴」。
那麼,達摩笈多譯文的最後一個「我」字是怎麼一回事?
動詞 niṣpādayiṣyāmi 翻譯成「將會成就」即可,但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傾向將第一人稱單數動詞字尾 -mi 再翻譯出「我」字來。
全句【世尊言:「若有,善實!菩薩摩訶薩如是語『我國土莊嚴成就我』者,彼不如語。」】意思為:【世尊說:「善實!如果有菩薩摩訶薩言『我將會成就國土莊嚴』者,他說得不符實情。」】
---------
紀贇翻譯《寶冠摩尼:左冠明教授佛教文獻學研究遺集》
第一章 達摩笈多翻譯的半成品《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