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佛教圖像學與三十二相




佛教裡,常提到世尊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好。為了敘述單純,此文僅談《長阿含1 經,大本經》、《長部14 經,大本經》、《中阿含59 經,三十二相經》與《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提到的三十二相。
-------
一般而言,我們會以「三十二相」為造像的基準,不但建造佛像時以此為準則,也是我們檢驗佛像是否中規中矩的檢驗標準。
不過,本文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三十二相」:
不是先有「三十二相」為造像標準,才去造像;
而是已經有諸多造像,再匯集成「三十二相」。
此一假設,會讓《長阿含1 經,大本經》、《長部14 經,大本經》與《中阿含59 經,三十二相經》的結集年度,從佛滅元年推遲到佛滅 150~200年(西元前230 ~180 年)。
-------
1. 各本的三十二相,前兩項是「足安平、扁平足」與「雙足下現千輻輪相」。
早期佛教不以人的形象代表佛陀,通常是用菩提樹、金剛座、傘蓋、法輪,「刻有法輪的足印」也是常見的方式,所以,認為「世尊腳底有千輻輪相」,其時是將此一「代表物」執以為實。
從圖像來看,似乎是兩足平實,其實,從考古圖像來看,也有刻作有厚度差別及足窩的「寫實」足印,編「三十二相」的人,可能是「誤解」了圖像的本意。
2. 「鹿膞腸」、「醫泥邪膞」,「像鹿的小腿」,也就是早期造像出於簡化,小腿常是圓柱形,而非「上粗下細」。
3. 「馬陰藏相」,初期印度雕像,耆那教的尼犍子大雄與世尊的造像非常相似,耆那教大雄的雕像不迴避男性特徵的表現,以顯露「天衣派」的理念。而佛教則較隱晦,雕刻時迴避男性特徵的表現。這也演變成所謂「馬陰藏相」的解說。
4. 「身諸毛孔一一毛生,如紺青色螺文右旋」,佛像的一大特徵是「紺青色螺髮」,我們閱讀經典,知道世尊自稱「吾在僧數」,也是跟所有佛教比丘一樣,剃除鬚髮,哪來的藍紫色螺髻?這只要回到早期犍陀羅時期和秣菟羅時期的世尊造像就可知其緣由。
5. 《長阿含1經》卷1:「十六、胸有萬字」(CBETA, T01, no. 1, p. 5, b8-9),其實,今日所見出土的犍陀羅佛像,並未見到「胸有卐字」的佛像,這一「16 胸有萬字」也是《長阿含1經》獨有的項目,其他版本的「三十二相」,並未提及此一特徵。這顯示漢譯《長阿含1經》的集成,可能年代相當晚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