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查閱「佛學字典」 2/2


查閱「巴利佛學字典」的困擾是,孔恩博士說:《巴英字典》(PED, Pali English Dictionary)原版能保留而不更改的詞條非常稀少,必需重編一本新字典,而非訂正舊字典。
可是我仍然依賴這本字典,看不出《巴英字典》的任何詞條需要作怎樣的修訂。
----------
我對查閱「中文佛學字典」較少困擾,因為我知道哪些詞條可用、哪些詞條不適用、哪些詞條基本上是錯誤的詮釋。
以下我舉例說明:
1. 意行:
《中阿含182經》:「若欲求上學者,比丘若身、口清淨,當復作何等?當學意行清淨,仰向發露,善護無缺。」(CBETA, T01, no. 26, p. 725, a10-12)。
身所作為身行,口所言為口行,「意行」為何?
對應的《中部39經》為:「比丘們!而什麼是更進一步應該被作的呢?『我們的意正行將成為遍純淨的、明顯的、開顯的、無缺陷的與自制的,而且,以那個遍純淨的意正行,我們將既不讚揚自己,我們也將不輕蔑他人。』」(引自莊春江老師的網址「莊春江工作站」)
這個「意行」或「意正行」的對應用字為「manosamācāra 意的行為」。
丁福保《佛教大辭典》,無此詞條。
法鼓文理學院「佛學術語字辭典」,無此詞條。
《佛光大辭典》,無此詞條。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無此詞條。但是相關經文對「意行」的註釋引《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3〈三法品 4〉:「意行云何?答:意亦名意行、意業亦名意行、想思亦名意行」(CBETA, T26, no. 1536, p. 379, b16-17)。
林光明(譯釋),(中村元原著),《廣說佛教語大辭典》:「意行:心念之潛力」,不完整、不貼切。
《大智度論》卷36〈習相應品 3〉:「『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樂,取相心發,是名意行。」(CBETA, T25, no. 1509, p. 325, b24-26)
《雜阿含568》卷21:「想、思名為意行」(CBETA, T02, no. 99, p. 150, a25)
--------
帖主說明,此一例子可以顯示:「單純依靠字典來閱讀經典」並不完整,有時會忽略了經文重點。
漢譯的「意行」對應了三個不同的巴利詞彙。
A. manosamācāra
B. cittasaṅkhāra
c. manopavicāra

B. cittasaṅkhāra 有三種情況,
(1): 「行蘊」的「行」,「意行」是一種意向(volitional)。
(2). 「行為的影響力」,「意行」即是「意業」。
(3). 「意行」即指「想、受」。入「想受滅定」時,是「語行(口行、尋伺)」先滅,次滅「身行(出入息)」,後滅「意行(想、受)」。

明法比丘《巴漢字典》:SA.41.6./III,93.:Cittappaṭibaddhattā cittena saṅkharīyati nibbattīyatīti cittasaṅkhāro.(以心與心連接令行,令產生,為‘心行’。)
《相應部41.6經》:「Saññā ca vedanā ca cetasikā. Ete dhammā cittappaṭibaddhā, tasmā saññā ca vedanā ca cittasaṅkhāro」莊春江老師翻譯為「想與受是屬於心的,這些法被心所限制,因此,想與受是心行。」
C. manopavicāra 是「心的近伺觀察」,《中阿含161經》所譯「十八意行」即是此義。
----------
2. 「方便」:
   《佛光大辭典》:「梵語 upāya,巴利語同。音譯作漚波耶。十波羅蜜之一。又作善權、變謀。指巧妙地接近、施設、安排等。乃一種向上進展之方法。諸經論中常用此一名詞,歸納之,其意義可分為下列四種,即:(一)對真實法而言,為誘引眾生入於真實法而權設之法門。故稱為權假方便、善巧方便。即佛菩薩應眾生之根機,而用種種方法施予化益。(二)對般若之實智而言,據曇鸞之往生論註卷下舉出,般若者,達如之慧;方便者,通權之智。以權智觀照於平等實智所現之差別。(三)權實二智皆係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而盡己身心所示化之法門。(四)為證悟真理而修之加行。」(此處僅引用原文的十分之一。)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有二釋:一對般若而釋。二對真實而釋。對般若而釋,則謂達於真如之智為般若,謂通於權道之智為方便。權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釋則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稱為方便。」
  這兩部辭典的解釋,對於出現在「阿含、尼柯耶」翻譯經典的「方便」兩字,沒多大幫助。
2.1 「八正道」中的「正精進」又譯作「正方便」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2提到「八正道」:「第二八法,可行得道者。八種道,一為直見、二為直念、三為直語、四為直法、五為直業、六為直方便、七為直意、八為直定。」(CBETA, T01, no. 13, p. 237, a23-25)
《雜阿含42經》卷2:「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滅道跡,」(CBETA, T02, no. 99, p. 10, a16-18)
  「正方便」是相對於「Sammāvāyāma 正精進」的翻譯。「vāyāma 」意為「努力、勤奮」。
2.2 另一處譯詞出現在《雜阿含91經》卷4:「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a26-28)。
  此處「方便」相當於「uṭṭhāna 立足、奮起、努力」,從《雜阿含91經》經文來看,「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䟽算畫。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a28-b2),似乎是指「對賴以營生的工作精勤努力」。
1.3 第三種是「upāya 方法」的翻譯,最常見到的是「upāya-kusala 善巧的方法」,常譯作「方便善巧」。
例如,《雜阿含616經》卷24:「善巧方便」(CBETA, T02, no. 99, p. 172, c11),
《別譯雜阿含57經》卷3:「譬如魚師及其弟子,於捕魚法善巧方便」(CBETA, T02, no. 100, p. 393, b7-8)。
《翻譯名義集》卷5:「漚和俱舍羅(upāyakauśalya, upāyakusala),此云方便。《維摩》云:『方便以為父』。肇師云:『方便即智之別用耳。智以通幽窮微,決定法相,無知而無不知,謂之智也。雖達法相而能不證,處有不失無,在無不捨有。冥空存德、彼我兩濟,故曰方便。』《淨名疏》云:『方便是權智。權智外用,能有成辦,如父能營求長成。』......」(CBETA, T54, no. 2131, p. 1132, a24-b1)。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CBETA, T09, no. 262, p. 10, a19-20)
這是說「不假借權宜的方法,純正而直截地講說無上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