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為什麼「有師、有近住弟子」卻是「獨住」呢? 2/2


《雜阿含235經》與《相應部35.150經》
--------
《雜阿含235經》與《相應部35.150經》顯示一種「轉移」,從鼓勵「獨住一處,亦常讚歎獨一住者,獨行乞食,食已,獨還,獨坐禪思」(CBETA, T02, no. 99, p. 278, a13-15),到將「獨住」抽象化,認為「心不猶豫,已捨憂悔,離諸有愛,群聚使斷」才是真正的「獨住」,而稱其為「勝妙一住」。
《雜阿含1071經》卷38:「何等為勝妙一住?謂比丘前者枯乾,後者滅盡,中無貪喜,是婆羅門心不猶豫,已捨憂悔,離諸有愛,群聚使斷,是名一住,無有勝住過於此者!」」(CBETA, T02, no. 99, p. 278, b2-5)。請參考《相應部21.10經》(SN 21.10)。
-------------
《雜阿含235經》、《雜阿含1071經》與《中阿含56經,彌醯經》都在世尊所教導的「獨一靜處,獨行乞食,獨還住處,獨坐禪思」之外,強調只有「遠離惡不善覺,遠離貪瞋癡」才是真正的「獨住」,對照早期如「犀牛角經」的教導,多少有一些典範或重點的轉移。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問:『獨覺云何?』答:『麟角喻獨覺。』」(CBETA, T27, no. 1545, p. 33, a10)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2〈3 分別世品〉:
「然諸獨覺有二種殊:一者部行。二麟角喻。
『部行獨覺』先是聲聞,得勝果時,轉名『獨勝』。有餘說:『彼先是異生,曾修聲聞順決擇分,今自證道,得『獨勝』名。由《本事》中說:一山處總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獼猴曾與獨覺相近而住,見彼威儀,展轉遊行至外仙所,現先所見獨覺威儀。諸仙覩之,咸生敬慕,須臾皆證獨覺菩提。若先是聖人,不應修苦行;麟角喻者,謂必獨居。
二、獨覺中麟角喻者,要百大劫修菩提資糧,然後方成『麟角喻』獨覺。言獨覺者,謂現身中離稟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調不調他故。何緣『獨覺』?言不調他,非彼無能演說正法,以彼亦得無礙解故;又能憶念過去所聞諸佛所宣聖教理故。又不可說彼無慈悲,為攝有情,現神通故。又不可說無受法機,爾時有情亦有能起世間離欲對治道故。雖有此理,由彼宿習少欣樂,勝解無說希望故。又知有情難受深法,以順流既久,難令逆流故。又避攝眾故,不為他宣說正法,怖諠雜故」(CBETA, T29, no. 1558, p. 64, a28-b19)。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2:「又如經言:
『愚夫著欲而興諍,諸仙無諍由離欲;
是故應除一切欲,猶如麟角獨遊行。」(CBETA, T29, no. 1562, p. 340, b26-29)
《犀牛角喻經》請參考巴利《小部尼柯耶》《經集》《第一品》第三經。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