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重新標點出版的佛教經論,大多附有「解題」,「解題」的編寫目的是「提綱挈領、嘉惠初學」, 讓讀者知道此部經的特點、重要程度以及文獻地位。初學者閱讀了該篇「解題」之後,可以判定是否應讀此經、何時該讀此經,以及閱讀的次序;在閱讀時,有此經的結構與概要的初步印象,幫助讀者理解此份文獻。
「解題」通常要達到三種功能:
(1) 經論名稱、名稱的意涵以及作者、譯者。
(2) 內容是屬於哪一類文獻範圍,在版本及源流有哪些爭議及值得重要之處。
(3) 此部文獻的特點與重要內容。
-------------
以下以「香光圖書館佛經解題:四十二章經」為例,說明「解題」的體例。 http://www.gaya.org.tw/library/title/index.asp?sql_form=+WHERE+%28+%E9%A1%8C%E5%90%8D+like+%27%25%E5%9B%9B%E5%8D%81%E4%BA%8C%E7%AB%A0%25%27%29&sql_detail=WHERE+%E9%A1%8C%E5%90%8D%3D%27%E5%9B%9B%E5%8D%81%E4%BA%8C%E7%AB%A0%E7%B6%93%27&ScrollAction_form=&page_rec_form=20&submit_form=%E8%A9%B3%E7%B4%B0
-----------
《四十二章經》,一卷,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共譯,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為中國最早的漢譯佛經。經文共分四十二篇或稱四十二段,故稱《四十二章經》。每篇內容簡短扼要,多者僅百餘字,少者僅十八字。本經對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作簡要說明,內容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綱領,說明出家、在家應精進離欲,由修布施、持戒、禪定而生智慧,即可得證四沙門果,與《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為何以「四十二」為其章數?呂澂認為與某些經論的記載均以四十二之數有關,而印順認為「四十二」在印度為根本數,為佛教眾所熟悉,因而用以敘述菩薩行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共為四十二位,隱隱當中象徵了成佛的四十二個階段)。因此初傳中國的《四十二章經》即採用此數。但民間講經者流傳的是:「佛成道後,外道比丘的四十二人,將他們所不懂的、疑難的,說出來請佛解釋,所以全部共分四十二段。」真相如何,仍待考證。
這是隸屬第一項:「經名、經名的由來以及作者、譯者」的範圍。
-----------
本經的地位及特色: 一、《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此三經乃末法之導師,括三藏而無遺,統三乘而宗極;古德列為日誦經典。 二、《溈山警策》與《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合稱為佛祖三經,是禪宗初學者入門必讀之典籍。
三、《佛說四十二章經》在歷史上被認為中國最早譯經,本經的古本是小乘經典的抄錄,新本在義理上加上了禪宗的觀念,並在晚唐之後加入中國佛經的陣營被當作宣教的材料來使用並注解。因此它的內容形成以禪宗宗門所理解的大乘佛法的精神,融通小乘精神的教義理論,提出的一部最簡易的佛教思想綱要之作。
四、這部經的文辭,簡單、明白、扼要。本經共計有二千三百三十九個字,分四十二章(段),每一章的文字都很簡短,最長的只有一百餘字,一般都三、五十個字,還有一章只有十八字。體裁就像《論語》和《孝經》,條列式簡明,可以用心去欣賞、研究。
五、本經既包括了事,也涵蓋了理,可說是部理事圓融的經典。本經一開始說明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及他說法度眾生等事蹟經過,這是屬於事;並包括了世間的和出世間、大小乘等三藏十二部經一切的教義等理的部份。
六、《四十二章經》翻譯的技巧,文筆非常信雅。其翻譯技巧完全符合了信、達、雅的三個翻譯條件。後世經論譯名多由此出,如四諦法輪、無為法等,可以作為後代翻譯家的典範。
七、本經開端即出經義,直接了當,異於其他諸經。流傳廣泛,中、日、英、法皆有譯作。
八、它的文體形式跟後世所翻譯的經論不一樣,曾經被中國的一般文人學者所疑惑,認為它是偽造,引起了梁啟超、胡適之等學者加以考證、筆戰和辯論,但目前尚無定論。
本經大意:
本經內容敘述佛陀成道後,比丘出了各種疑問,佛陀一一解惑,內容分序說、正說、結說。
壹、序說:
記載世尊成道說法的前後事蹟。
貳、正說:
三乘共教行果:以了脫生死為本。(一至三章)
第一章:...
第二章:....
.....
.....
第四十二章:...
這是隸屬第三項:「此部文獻的特點與重要內容」的範圍。
------------
本經的傳譯:
有關本經傳譯的記載,與漢明帝求法傳說有密切關係。漢明帝求法有種種不同說法,因此有關本經傳譯的記載也有許多異說。本經的傳來,最早的記載是〈四十二章經序〉、《牟子理惑論》。《牟子理惑論》是漢獻帝時候的作品(約西元200年頃),說到了明帝夢見金人,遣使求法。〈四十二章經序〉敘述明帝的遣使求法,與《牟子》大體相同,多少簡略一點。《理惑論》已明顯的引用《四十二章經》,所以經序應曾為《理惑論》所參考。關於這個傳說的來源與真偽,清末以來的學者,有許多研究與爭議,但由於證據缺乏,迄今尚無定論。
本經之異譯本甚多,有漢譯、日譯、英法等譯。分述如下:
一、漢譯版本主要有五種:
1. 《麗藏》本出於北宋初蜀刻,為現存各異本中最近於舊寫本的一種,其後宋、元大藏經皆依之,其最能保持本經的古型。
2. 唐《寶林傳》本(《金藏》殘本),現存本缺第五章前半各段,但真宗註本新加的十五難和十喻,此本俱有,且比真宗註本更大量增加了禪宗思想的字句。
3. 宋六和塔本,是杭州六和塔現存的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石刻。第五章以上略同真宗註本,但將註本第一章開為兩章。其餘內容則與《寶林傳》本幾乎全同。
4. 宋朝真宗注本,收於明朝之南藏。
5. 宋朝守遂注本,是禪宗佛祖三經之一,流傳較廣,明朝智旭之解、了童之補注、及清朝道霈之指南、續法之疏抄等,都採用此本。
據學者研究,《麗藏》本所據,乃南朝以來的舊文,而《寶林傳》本為晚唐改作。六和塔本、守遂註本與《寶林傳》本同一類型,真宗註本則是從《麗藏》本演變為《寶林傳》本過程中間的產品。
二、漢語主要註疏有:
1. 宋.真宗注,《四十二章經禦注》,一卷,大藏第三十九冊。
2. 宋.守遂注;明.了童補注,《四十二章經注》,一卷,《卍續藏》第五十九冊。
3. 明.智旭撰,《四十二章經解》,一卷,《卍續藏》第五十九冊。
4. 清.道霈撰,《四十二章經指南》,一卷,《卍續藏》第五十九冊。
5. 清.續法撰,《四十二章經疏鈔》,一卷,《卍續藏》第五十九冊。
6. 民國.太虛講,《四十二章經講錄》,一卷,大虛大師全集第六冊。
這是隸屬第二項:「內容是屬於哪一類文獻範圍,在版本及源流有哪些爭議及值得重要之處」的範圍。
--------
以此一標準來衡量「香光圖書館佛經解題:增一阿含經」,就知道此篇「解題」是不符合體例。
http://www.gaya.org.tw/library/title/index.asp?sql_form=+WHERE+%28+%E9%A1%8C%E5%90%8D+like+%27%25%E5%A2%9E%E4%B8%80%E9%98%BF%E5%90%AB%25%27%29&sql_detail=WHERE+%E9%A1%8C%E5%90%8D%3D%27%E5%A2%9E%E4%B8%80%E9%98%BF%E5%90%AB%E7%B6%93%27&ScrollAction_form=&page_rec_form=20&submit_form=%E8%A9%B3%E7%B4%B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