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我個人不是巴利音義的專家,甚至談不上通曉巴利文獻,這裡所寫只是「筆談」,將讀過的幾本書中相關的資料抄寫於此,以便於將來搜尋資料。
在辛島靜志老師書中(2016:428),他敘述 KR Norman 給他的訓練,不純粹倚賴巴利詞典,而是就此一巴利詞彙去搜尋可能的俗語、梵語、犍陀羅語形式,然後在文獻脈絡中去考察,哪一種字義是較可能的形式。(KR Norman 在他書中曾提到一位牛津大學的教授跟他爭辯某一字的字義,最後,這位 Norman 的同行兼同事說,這是 PTS (巴利聖典學會) PED 《巴英字典》登錄的字義, 怎會有錯?)這位教授不知道 Norman 正是 PTS 中訂正 PED 的專家。我也遇到過一次,有人要我舉證某一雜阿含經經號的對應經典,因為我的主張與赤沼智善不同。)
劉震老師也提到類似的情況(2018:2),他說:「實際上,和很多老一輩的德國教授授課一樣,所謂『入門』,就是第一節課三言兩語概述一下詞法與語法,便迫不及待地轉入文本閱讀。
辛島靜志,(2016),《佛典語言及傳承》,中西書局,上海市,中國。
劉震,(2018),《以棄絕致解脫– 耆那教經典詩選》,新文豐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
這種「以音求義」的方法,在漢語文獻也是如此。
特別是《詩經》、《書經》、先秦諸子、敦煌殘卷等等,常是書無定字,字含多義的情況。
《詩經》有一首詩〈靜女〉(〈邶風〉):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我認為「踟躕」,就是「彳亍」,後代寫作「躊躇」、「躑蹰」。
《荀子》〈王制〉:「凡聽,威嚴猛厲,而不好假道人。」《爾雅》假,嘉也;嘉,善也。《詩經》〈大雅〉:「假樂君子」即是《孟子》和《中庸》兩書之中的「嘉樂君子」。
如東漢劉熙《釋名》書中:
「道,導也;所以通導萬物也。
德,得也;得事宜也。
武,舞也,...
仁,忍也,好生惡殺,善含忍也。
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這是訓詁當中,偏重字音,而與偏重字形的一派,相反相成。
潘重規,(1991),〈敦煌卷子俗寫文字之整理與發展〉,《敦煌學》第十七輯,1-10頁,敦煌學研究會刊,新文豐出版社印,台北市,台灣。
======
這種「以音求義」的方法,在漢語文獻也是如此。
特別是《詩經》、《書經》、先秦諸子、敦煌殘卷等等,常是書無定字,字含多義的情況。
《詩經》有一首詩〈靜女〉(〈邶風〉):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我認為「踟躕」,就是「彳亍」,後代寫作「躊躇」、「躑蹰」。
《荀子》〈王制〉:「凡聽,威嚴猛厲,而不好假道人。」《爾雅》假,嘉也;嘉,善也。《詩經》〈大雅〉:「假樂君子」即是《孟子》和《中庸》兩書之中的「嘉樂君子」。
如東漢劉熙《釋名》書中:
「道,導也;所以通導萬物也。
德,得也;得事宜也。
武,舞也,...
仁,忍也,好生惡殺,善含忍也。
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這是訓詁當中,偏重字音,而與偏重字形的一派,相反相成。
潘重規,(1991),〈敦煌卷子俗寫文字之整理與發展〉,《敦煌學》第十七輯,1-10頁,敦煌學研究會刊,新文豐出版社印,台北市,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