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法友飛鴻 296:斷除善與惡


GuoBing 於 10/10 晚上貼出:
昨日課堂上老師提到「善(puṇya / पुण्य)」與「惡(pāpa / पाप)」是將人推入「輪迴(saṃsāra / संसार)」的一雙手,所以在《別雜》263經中,世尊提到「福果及惡報(puññañca pāpañca),俱斷(bāhita)無相著,乾竭諸有結(parikkhīṇa-bhavasaṃyojanā),是名比丘法。」這樣的修行者是「不受後有(natthi dāni punabbhava)」的。
其實在耆那教也有近似的觀念,Uttarajjhāyā第21經提到斷除善與惡(puṇṇapāva)的samuddapāla,最終渡過如海般的「大存有之洋(mahābhavogha)」,並且他「不受後有(apuṇāgama)」:
duvihaṃ khaveūṇa ya puṇṇapāvaṃ |
niraṃgaṇe savvao vippamukke /
tarittā samuddaṃ va mahābhavoghaṃ |
samuddapāle apuṇāgamaṃ gae || Utt. 21: 24
===========
親愛的 GuoBing:
        我個人認為「斷除善與惡」在「阿含、尼柯耶」體系和法句經體系都是「相衝突」的。
  耆那教的語境,我不明白。在佛教的語境,這是一對偈頌(《法句經》有不少是成對的偈頌),應該一起閱讀,而不是單獨解釋。在《優陀那品》(Udānavarga)是 Uv 32.18 & 32.19,在巴利《法句經》則是 Dhp 266 & 267.
巴利《法句經》 267 頌也可以這麼解釋而跟「乞食」這一議題緊扣在一起:
「將好的與粗劣的供養不放在心上而修習梵行的人,
 他具知見地生活於此世間,確實可被稱為比丘。」
  所以,
《雜阿含97經》卷4:
「所謂比丘者,  非但以乞食,
 受持在家法,  是何名比丘。
 於功德過惡,  俱離修正行,
 其心無所畏,  是則名比丘。」」(CBETA, T02, no. 99, p. 27, a4-7)
《別譯雜阿含263經》卷13:
「不必從他乞,  得名為比丘。
 雖具在家法,  正修於梵行。
 福果及惡報,  俱斷無相著,
 乾竭諸有結,  是名比丘法。」」(CBETA, T02, no. 100, p. 466, b13-16)
《別譯雜阿含263經》第一頌的第四句應屬第二頌。
《相應部7.20經》卷7:
                    「唯作乞他食     並非是比丘
      執持惡臭法[41]     並非是比丘
      功德惡捨去[42]    依智慧於世[43]
      以修梵行者     是名為比丘」(CBETA, N13, no. 6, p. 304, a1-4 // PTS. S. 1. 182)
[41]底本之 visaṁ dhammaṅ 讀作 vissamd。註為 duggandhaṁ akusaladhammaṁ(惡臭不善法)。
[42]修功德期求生天界之俗人之境界。超越此境之比丘,則捨棄此類功德。
[43]saṅkhāya = ñāṇena。
=========
經典
偈頌
T210《法句經》〈奉持品27
謂捨罪福,淨修梵行,
慧能破惡,是為比丘。
《出曜經》〈沙門品12
謂捨罪福,淨修梵行,
明遠清潔,是謂長老。
《法集要頌經》〈沙門品11
能知罪福者,身淨修梵行,
明遠純清潔,是名為長老。
梵文優陀那品33 婆羅門品〉
yas tu puya ca pāpa ca prahāya brahmacaryavān |
viśreayitvā carati sa vai sthavira ucyate || (Uv 11.12)
yas tu puya ca pāpa ca prahāya brahmacaryavān |
viśreayitvā carati sa vai bhikur nirucyate || (Uv 32.19)
犍陀羅《法句經》2 比丘品〉
yo du baheti pavaa
yadava brammayiyava
sagha caradi loku
so du bhikhu du vucadi (2.18)
巴利《法句經》19 法住品〉
Yo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bāhetvā brahmacariyavā;
Sakhāya loke carati, sa ve ‘bhikkhū’ti vuccati.
 (Dhp 267)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