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歡樂的時光 (23) -- 2018/10/20 台灣大學「《大智度論》的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8/10/20 到台灣大學參加了「《大智度論》的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要是去見五、六年沒見面的老朋友左冠明(Stefano Zacchetti),他正在翻譯《大智度論》,沒想到佛光山已經有人進行英譯,也已經出版了幾冊。好在差別不是譯了幾卷,而是誰的譯註作得最好。 以下我轉述兩篇印象比較深刻的論文。
參加研討會時,不是每一篇論文都讓你賞心悅目,就像是參加一場生命的饗宴,主人依序上了昂貴精緻、精心製作的菜餚。不可諱言的,有些菜的食材是你的禁忌,有些菜餚食材對了,烹飪的方法卻不恰當,有些則未煮熟,有些則加了破壞香色的佐料,有些擺盤草率,更遺憾的是在主人花費巨資、籌備經年、貴賓蒞臨的場合,有人粗疏地上了毫無準備、食材未經挑選與適當處理、完全未經思考的烹飪。
研討會中的幾場討論有時像欣賞電影「東方特快車謀殺案」一樣,迷人的情節,無法再現的演員與演技,細膩精緻的細節,讓人難以忘懷的氣氛、談話、情誼和菜色,構成生命中難忘的饗宴。
------
1. 藤井淳 (Jun Fujii)的〈《大智度論》關於「真理」的表現及 Lamotte 的注釋〉,
主持人萬金川老師特別說明藤井淳是年輕一代(看起來是 30-35 歲左右)佛學研究學者的翹楚,而且這一篇論文很重要,特別安排了即席口譯。口譯的方式則非常特別,不同於講者一句,譯者隨後即席口譯一句的傳統;口譯者和論文發表者事先排練,有些內容直接讓口譯者宣讀,而不是每句都要講過日語才翻譯,幫現場觀眾節省了不少時間。 擔任口譯的是我讀過幾篇論文而未曾見過面的周柔含老師(特別是一篇〈十六勝行 -- 安那般那念「身行」之研究〉)。藤井淳從經文比對中指出,鳩摩羅什的譯文並不是近代所遵循的翻譯原則:「一字一譯」的一對一規則。從多文本交互比對之下,有時出現同一梵字譯成幾個不同詞彙,也有不同梵字譯成同一詞彙的現象。經文未出現的字。
例如僧肇《注維摩詰經》記錄老師的解釋:「什曰:『法身有三種:一法化生身,金剛身是也。二五分法身。三諸法實相和合為佛。故實相亦名法身也。』」(CBETA, T38, no. 1775, p. 359, c19-22)。
就梵文文獻而言,金剛身的身是「ātmabhāva」,五分法身的身是「skandha」,法身(dharmakāya),這是把三個不同的字都翻譯為「身」。 藤井淳得出一個「結論」是,鳩摩羅什並未忠實地逐字翻譯經文,有時他會把自己的意見譯入經文,因此無法判定他翻譯時依據的文本現況。
-------
主持人萬老師在眾人提問之前,優先讓口譯周老師提一個問題,結果周老師卻不換氣,一口氣提了六個問題。這像是武林大會上,段譽以「六脈神劍」唰唰唰連環出了六劍。
這在敝人、不才、在下、我看來,並不怎麼公平。一般口譯是只翻譯不提問題。因為口譯者在翻譯過程應盡量避免反駁發表者的意見,否則容易失真、漏譯及分心,此其一。一般研討會論文,讀者常需揣摩發表者原意,提問時必需「避重就輕」,不去追問「不確定的見解」,否則眾人提問的時間,會被單獨一個人消耗完畢。現在,口譯者藉著進行口譯的方便,可以反覆弄清楚講者行文的含意,彼時不問,等待講者發表後再問,這是「攻人不備」,此其二。
不過,參加研討會就跟看鬼電影一樣,看的就是緊張刺激,腎上腺大量分泌。
萬金川老師說,講者可以只選擇一個問題來回答。這是出招相救。
藤井淳說,他不想去選一個問題回答。言下之意,就是招招險、招招貼肉相搏。
講者像張三豐的武當招式,說話略為徐緩,臉不紅、氣不喘,不迎不避,逐一回招。
萬老師要求兩位用餐時再談,把時間留給別人發問。
結果是宗玉媺老師發難,認為見不到梵本的對應字句,不能就怪罪鳩摩羅什,也許是擔任「筆受」的弟子將講解寫入譯稿。 台灣兩大高手出招切磋,真是驚險萬分。
---------
2. 左冠明〈作為「註釋書」的《大智度論》,它的類型、背景與詮釋技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