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侃如:《楊郁文--其佛法之理解與實踐》
https://www.ddc.com.tw/book/chapter.php?id=1219&eid=1639
------
佛法之理解與實踐是具有時代性的重要議題,不但直接影響到佛教徒本身如何「行」、「解」佛法,也與社會脈動相互扣連。楊郁文出生於台灣宗教被禁止的日治時代,成長在佛教日益興盛的國民政府統治時代,而弘法於佛教各宗派百家爭鳴的當代,三十餘年致力佛法的研究與講授工作,更以十年的時間獨力編纂完成三萬多詞條的《中華阿含辭典》,不僅是一位專業的佛學研究者,亦具備高尚的宗教情操。
------
佛法之理解與實踐是具有時代性的重要議題,不但直接影響到佛教徒本身如何「行」、「解」佛法,也與社會脈動相互扣連。楊郁文出生於台灣宗教被禁止的日治時代,成長在佛教日益興盛的國民政府統治時代,而弘法於佛教各宗派百家爭鳴的當代,三十餘年致力佛法的研究與講授工作,更以十年的時間獨力編纂完成三萬多詞條的《中華阿含辭典》,不僅是一位專業的佛學研究者,亦具備高尚的宗教情操。
本書乃以「楊郁文」的生命經驗出發,經由理智、情感與行動等多重面向來整體探討佛法之理解與實踐的關聯性。內容包括楊郁文的生命歷程、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其研究著作之分析,進而歸納其研究佛法所秉持的態度,還有在生活中應用佛法的實例。
----
惠敏法師:〈序〉
序 「阿含學園的老農︰楊郁文老師
甘露道上的新英︰黃侃如同學」
----
惠敏法師:〈序〉
序 「阿含學園的老農︰楊郁文老師
甘露道上的新英︰黃侃如同學」
在2007年6月下旬,我接到侃如同學的電子郵件,報告她所撰寫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楊郁文──其佛法之理解與實踐》已經高分通過口試審查,將會將論文紙本印製寄送給我,讓我有先睹為快的機會。此外,她提到︰許多楊郁文老師的學生希望此論文能夠出版,以便能分享更多同好,有出版社積極與她接洽;但是,她為了回饋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山的恩惠,優先想讓法鼓文化出版;可是不知如何進行才好;尤其她正忙於準備到泰國學習泰文與南傳佛教,無暇等候,故請教我。當時我詢問相關單位,知道在安排作業流程中,無法立即進行。不久,侃如同學便到泰國開始其繁忙的學習與服務工作,出版因緣也暫停。
隔些時候,我收到國史館所贈送《口述歷史叢書──佛教人物訪談》系列書藉,聯想到可以建議侃如同學︰將此書加入此系列中出版。於是,在2007年3月初,我與國史館的兩位老師討論此書出版事宜,他們提到︰其實他們早有接洽想為楊老師做口述歷史之事宜,但是當時侃如同學已經為撰寫論文,開始進行訪談楊老師工作,楊老師無暇再接受重複訪談,所以國史館沒有繼續進行。他們審閱過侃如同學的畢業論文後,對其成果則是大大肯定。只是,由於國史館之《口述歷史叢書──佛教人物訪談》體例統一是︰全文需要以第一人稱敘述,不是一般論文格式。因此,他們的建議︰此畢業論文仍然請適當的出版社出版;但是,期待侃如同學能將此論文之訪談資料整理成為國史館「口述歷史」第一人稱敘述的體例,則可在此系列出版。此建議獲得楊郁文老師與侃如同學的同意,所以,我拜託中華佛學研究所學術出版單位與法鼓文化接洽出版事宜,侃如同學在泰國百忙之中,也配合進行出版審核程序。終於,在2008年11月初,接到她報告可以出版的好消息,並且邀請我為此書寫序言。
首先,我要讚歎侃如同學之研究精神與求學勇氣。因為以《楊郁文──其佛法之理解與實踐》為研究題目,有很高的難度。不僅是楊老師對佛法孜孜不倦鑽研的時間長久,並且在講學、弘法、實踐等層面也非常深廣,需要很有耐心與毅力,才能同時以「人物訪談」、「著作研讀」、「課堂參與」、「參與活動(盡可能地出席楊老師所有公開發表言論的場合,包括學術研討會、與學者對談、論文口試會場等)」等方法來進行研究,以完成如此豐碩的成果。此外,近十多年來,楊老師一直呼籲台灣佛學界培養懂泰語的研究人才,鼓勵學生學習泰語,因為佛音論師為《南傳大藏經》所寫的巴利語注釋書都有泰語版,若能借助泰語版,則容易解讀佛音論師的巴利語著作。可是,似乎目前只有侃如同學有此求學勇氣,實踐楊老師的願望。也可見她對此《楊郁文──其佛法之理解與實踐》研究主題投入之徹底,不僅「記言傳世」,也能積極「克紹箕裘」,實踐「志業」。
其次,此論文讓我有機會彌補我於1984年在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聆聽楊郁文老師所開「阿含學」之後,無緣再親炙楊老師教導的遺憾。雖然,我從日本留學回國後,1993年於楊老師之《阿含要略》出版時,為此書撰寫〈出版感言〉因緣而閱讀,或者拜讀論文或聆聽發表,能夠繼續向楊老師學習。但是,無法全面性的了解所謂《楊郁文──其佛法之理解與實踐》。特別是〈第二章︰出生與成長〉親切地描繪了外人不容易得知的楊老師成長歷程,〈第九章︰佛法之實踐〉呈現出楊老師在一般論文不容易呈現的佛法修行心得。因為一般論文的寫作受限於學術格式,不容易隨心如實地表達佛法實踐體驗。侃如同學以此章壓軸,讓我們知道對於楊老師理解佛法特別具有關鍵性重要經文,例如︰《差摩經》、《羅羅經》、《第一義空法經》等所蘊含之「十不緣起」、「空相應緣起隨順」、不同深度的「我」、有關「阿含道次第」等幾項主題。就像侃如同學在此章之結語所說︰在本章「關鍵性經文」中,可以看到楊老師對於經文層層解析的功力,而也可以見到他對於法義的體會,往往是來自於他個人對於佛法的整體性理解,以及實際運用佛法的心得。
於此大作出版之前,有緣拜讀,覺得此書內容豐富,架構完整,法喜油然而生,已經不需要我再畫蛇添足,只能敘述出版過程以及往事一二,衷心隨喜讚歎,並且藉此,祝福楊老師法體安康,侃如同學大願成就。
釋惠敏 2008年12月9日
(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隔些時候,我收到國史館所贈送《口述歷史叢書──佛教人物訪談》系列書藉,聯想到可以建議侃如同學︰將此書加入此系列中出版。於是,在2007年3月初,我與國史館的兩位老師討論此書出版事宜,他們提到︰其實他們早有接洽想為楊老師做口述歷史之事宜,但是當時侃如同學已經為撰寫論文,開始進行訪談楊老師工作,楊老師無暇再接受重複訪談,所以國史館沒有繼續進行。他們審閱過侃如同學的畢業論文後,對其成果則是大大肯定。只是,由於國史館之《口述歷史叢書──佛教人物訪談》體例統一是︰全文需要以第一人稱敘述,不是一般論文格式。因此,他們的建議︰此畢業論文仍然請適當的出版社出版;但是,期待侃如同學能將此論文之訪談資料整理成為國史館「口述歷史」第一人稱敘述的體例,則可在此系列出版。此建議獲得楊郁文老師與侃如同學的同意,所以,我拜託中華佛學研究所學術出版單位與法鼓文化接洽出版事宜,侃如同學在泰國百忙之中,也配合進行出版審核程序。終於,在2008年11月初,接到她報告可以出版的好消息,並且邀請我為此書寫序言。
首先,我要讚歎侃如同學之研究精神與求學勇氣。因為以《楊郁文──其佛法之理解與實踐》為研究題目,有很高的難度。不僅是楊老師對佛法孜孜不倦鑽研的時間長久,並且在講學、弘法、實踐等層面也非常深廣,需要很有耐心與毅力,才能同時以「人物訪談」、「著作研讀」、「課堂參與」、「參與活動(盡可能地出席楊老師所有公開發表言論的場合,包括學術研討會、與學者對談、論文口試會場等)」等方法來進行研究,以完成如此豐碩的成果。此外,近十多年來,楊老師一直呼籲台灣佛學界培養懂泰語的研究人才,鼓勵學生學習泰語,因為佛音論師為《南傳大藏經》所寫的巴利語注釋書都有泰語版,若能借助泰語版,則容易解讀佛音論師的巴利語著作。可是,似乎目前只有侃如同學有此求學勇氣,實踐楊老師的願望。也可見她對此《楊郁文──其佛法之理解與實踐》研究主題投入之徹底,不僅「記言傳世」,也能積極「克紹箕裘」,實踐「志業」。
其次,此論文讓我有機會彌補我於1984年在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聆聽楊郁文老師所開「阿含學」之後,無緣再親炙楊老師教導的遺憾。雖然,我從日本留學回國後,1993年於楊老師之《阿含要略》出版時,為此書撰寫〈出版感言〉因緣而閱讀,或者拜讀論文或聆聽發表,能夠繼續向楊老師學習。但是,無法全面性的了解所謂《楊郁文──其佛法之理解與實踐》。特別是〈第二章︰出生與成長〉親切地描繪了外人不容易得知的楊老師成長歷程,〈第九章︰佛法之實踐〉呈現出楊老師在一般論文不容易呈現的佛法修行心得。因為一般論文的寫作受限於學術格式,不容易隨心如實地表達佛法實踐體驗。侃如同學以此章壓軸,讓我們知道對於楊老師理解佛法特別具有關鍵性重要經文,例如︰《差摩經》、《羅羅經》、《第一義空法經》等所蘊含之「十不緣起」、「空相應緣起隨順」、不同深度的「我」、有關「阿含道次第」等幾項主題。就像侃如同學在此章之結語所說︰在本章「關鍵性經文」中,可以看到楊老師對於經文層層解析的功力,而也可以見到他對於法義的體會,往往是來自於他個人對於佛法的整體性理解,以及實際運用佛法的心得。
於此大作出版之前,有緣拜讀,覺得此書內容豐富,架構完整,法喜油然而生,已經不需要我再畫蛇添足,只能敘述出版過程以及往事一二,衷心隨喜讚歎,並且藉此,祝福楊老師法體安康,侃如同學大願成就。
釋惠敏 2008年12月9日
(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