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香光教育研發中心:〈阿含與大乘經典,何者是佛說?〉


  我並不認為巴利文獻的記載就一定正確, 例如《香光莊嚴》88期(2006年12月出版),17頁有「更正啟事」:「根據覺音論師《長部註》,第一次結集後,四種尼柯耶分別由阿難《長部》、舍利弗《中部》、大迦葉《相應部》、阿那律《增支部》等傳承的弟子們繼續傳誦弘通。」
  即使上面的引述真的是覺音論師《長部註》所說,也不一定合情入理。一來,各部律藏在敘述第一結集時,從未有特定人(或某一佛前大弟子的門徒)專門傳誦某一尼柯耶的記載。二來,如此說屬實,那麼摩訶迦旃延、阿若憍陳如、難陀、優波離、離婆多、目犍連、等等人的弟子要怎樣學習佛法呢?
====
  「香光教育研發中心」2018/7/27貼文,提及「大乘雖經典雖非報身佛親口所說,其核心要義卻是法身佛語的再現」。
  我作為一位學習「阿含、尼柯耶」教義的學生,只要有人肯承認「大乘雖經典雖非報身佛親口所說」,對於是否「大乘經典其核心要義卻是法身佛語的再現」,就不會跟他(她)太過於計較。
  在此要強調兩點:
----------------
  甲、 印順導師認為對於大乘經法的傳出,經中有不同情況的敘述。
  一、諸天所傳授的:...
  二、從夢中得來的:夢相是虛妄的,夢中聞法,是不能證明為佛說的。...
  三、從他方佛聞:...
  四、從三昧中見佛聞法:...
  五、自然呈現在心中:... (1316頁)
  在上五類中,夢中得來的,是夢境,少數的一頌二頌,一般是不太重視的。諸天所傳說的,如聽見空中的聲音,不是別人所能聽見,是幻境,神教也有類似的情形。從他方佛聞,從三昧中得來(其實是唯心所現),及因念力、陀羅尼力而自然現前,都是定(境及定慧相應)境。「先未聞經」的傳出,主要是最後一類。在非宗教者看來,這簡直是幻覺,然在宗教領域中,是有相當內容的,與偽造不同。
  呂勝強先生在另一篇文章提到:「值得我們注目留意的是:『印度之佛教,乃是根源於釋尊自證無上菩提之創見』,但却不能自外於古印度宗教哲學之社會人文背景。阿彌陀淨土思想的傳播於印度西方,融攝當地文化」與「瑣羅斯德教的光明崇拜,是以大夏Tho-kor的縛喝,今Balkh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在大乘興起的機運中,適應這一地區,而有阿彌陀淨土法門的傳出吧!」
  印順導師與呂勝強先生是主張「大乘是佛說」的。但是他們兩位從未以白紙黑字主張「大乘雖經典雖非報身佛親口所說」,此一貼文也許可以算是「獨出心裁」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吧?
----------------
  乙、 「行者學法應以開放的心,以整全的態度來學習法,才不會誤解佛意」,同意此說。
  更因為此一主張,應將某一部大乘經典作全面比較,不能因一點相同,就說兩者全同;也不能因一點相異,就說兩者全異。
====
以下為「香光教育研發中心」貼文:
  〈阿含與大乘經典,何者是佛說?〉
  有時我們會遇到學習原始佛教者,義正辭嚴地說:只有《阿含經》才是佛陀所教,後期發展的佛法,如毗曇和大乘佛教皆非佛所說,甚至出現負面批評語。
  但最近與香光山的法師和印儀居士,一起研習《雜阿含經》時,發現這是偏頗的見解。 其實大乘雖經典雖非報身佛親口所說,其核心要義卻是法身佛語的再現。譬如《雜阿含經》第一經中說:「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此經核心要義是明若能觀五蘊是無常、苦、空、無我,則能證解脫。這要義不是和大乘經中的《心經》觀五蘊皆空及《金剛經》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佛陀曾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行者學法應以開放的心,以整全的態度來學習法,才不會誤解佛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