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2. 巴利《小部》第五經《經集》第一品〈蛇品〉第二頌


yo rāgamudacchidā asesaṃ, 
bhisapupphaṃva saroruhaṃ vigayha;
so bhikkhu jahāti orapāraṃ, 
urago jiṇṇamivattacaṃ purāṇaṃ.

 一個人徹底無餘地斬斷貪愛,
如同徹底無餘地連根帶花斬斷水中蓮花
那位比丘捨棄此岸與彼岸,
如同蛇捨棄蛻落的舊皮。
(一個人徹底無餘地斬斷貪愛,
如同跳進蓮花池徹底無餘地蓮根帶花斬斷蓮花,
那位比丘捨棄此岸與彼岸,
如同蛇捨棄蛻落的舊皮。)

1. rāga: 貪愛,指的是 pañcakāmaguṇa (五欲功德,五種貪欲的功能)。
2. udacchidā: 動詞,意為「已斬斷」。
3. asesaṃ: 形容詞,意為「徹底無餘的、完全的」。
4. bhisapuppha: 名詞,bhisa-puppha 根(蓮藕)- (蓮)花。
5. va: 像。
6. saroruha: 意為「蓮花」。
7. vigayha: 「vigahāti」的動名詞,意為「跳進了」。但是,喜光法師 Ānandajoti Bhikkhu 將之解釋為「正在水中成長的 growing in a lake」。這也和玄奘的翻譯「如蓮華處水」相近。《阿毘達磨發智論》卷1:「若斷愛無餘,如蓮華處水,苾芻捨此彼,如蛇脫故皮。」(CBETA, T26, no. 1544, p. 922, c1-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28:「若斷愛無餘,如蓮華處水,苾芻捨此彼,如蛇脫故皮。」(CBETA, T27, no. 1545, p. 145, b21-22)。這也是菩提比丘與諾曼博士的詮釋。元亨寺版與達和法師譯都作「(人)入池中折斷蓮花」。
8. 「saroruhaṃ 蓮花池」作為動名詞「vigayha 跳進了」的受詞(或成長於水中的 growing in a lake);「bhisapupphaṃ 根(蓮藕)- (蓮)花」作為動詞「udacchidā 已斬斷」的受詞。
上半頌為:「一個人徹底無餘地斬斷貪愛,如同跳進蓮花池徹底無餘地蓮根帶花斬斷蓮花,」
====== 
  從漢譯偈頌用字的表面意義看來,大部分是敘述「蓮花處水」與「蓮花不受塵」。
  即使竺佛念所譯的《阿毘曇八犍度論》卷2:「若斷欲無餘,如入水蓮花;比丘滅此彼,如蛇脫皮去。」(CBETA, T26, no. 1543, p. 776, c25-26)。 
  雖可以解釋作「如入水(斷)蓮花」,但是如未特別留意,仍然容易以為是「斷欲無餘之後,潔淨如入水蓮花。」 這也許是南北傳師說不同,而不盡然是漢譯的失誤。


來源
上半頌
下半頌
《八犍度論》
若斷欲無餘,
如入水蓮花;
比丘滅此彼,
如蛇脫皮去。
阿毘達磨發智論
若斷愛無餘,
如蓮華處水;
苾芻捨此彼,
如蛇脫故皮。
大毘婆沙論
若斷愛無餘,
如蓮花處水;
苾芻捨此彼,
如蛇脫故皮。
阿毘曇毘婆沙論
若斷欲無餘,
如蓮花在水;
比丘捨此彼,
如蛇脫皮去。
巴利〈蛇品〉2
Yo rāgamudacchidā asesa
bhisapupphava saroruha vigayha;
一個人完全拔除貪愛如同連根拔除水中的蓮花,
urago jiṇṇamivattaca  purāṇa.
那位比丘捨棄此岸與彼岸,
如同蛇捨棄蛻落的舊皮
菩提比丘翻譯
One who has entirely cut off lust
as if plucking a lotus growing in a lake:
that bhikkhu gives up the here and beyond
as a serpent sheds its old worn-out skin.
諾曼翻譯
That bhikkhu who has cut off passion in its entirety, like one picking a lotus, both flower and stalk (together),
leaves this shore and the far shore as a snake leaves its old worn-out skin.
元亨寺版
池中生蓮華,子等潛入折,
比丘須棄斷,愛欲盡無餘,
共捨彼此岸,
如蛇蛻舊皮。
達和法師譯
若如潛入池裡[折]將蓮花,
那樣滅絕貪欲無餘者;
彼比丘如蛇脫棄老舊皮,那樣地捨離此岸彼岸。
香光莊嚴譯
他完全拔除貪欲,
如潛入池中將蓮花連根拔起,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如蛇蛻去舊皮。
郭良鋆譯
他摒除一切愛慾,
猶如拔掉池塘裡的蓮花,
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法句經〈沙門品 34
棄慢無餘憍,
蓮華水生淨,
學能捨此彼,
知是勝於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