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5. 巴利《小部》第五經《經集》第一品〈蛇品〉第五頌


yo nājjhagamā bhavesu sāraṃ, 
vicinaṃ pupphamiva udumbaresu;
so bhikkhu jahāti orapāraṃ, 
urago jiṇṇamivattacaṃ purāṇaṃ.

 一個人在諸有之中見不到實體, 
猶如在無花果樹之中找不到花朵, 
那位比丘捨棄此岸與彼岸,
如同蛇捨棄蛻落的舊皮。

1. yo: 關係代名詞、主詞,who, what, which, whoever,此處當主詞,意為「he who 這樣做的人」。

2. nājjhagamā: na-ajjhagamā,「ajjhagamā」是「adhigacchati 到達、獲得、領悟」的過去式。此處「jjhagamā」意為「得不到」。
3. bhavesu: 於「諸界」之中,位格。
4. sāra: 意為「實體,本質」。
5. vicina: 動名詞,動詞原形為「vicinati 尋求」。
6. puppha: 花
7. i
va: 「像...一樣」的比喻。

8. udumbaresu:「udumbara 無花果樹」的位格,意為「在無花果樹」。
======
  郭良鋆的翻譯不妥:「他不在生存中尋找精髓,猶如不在無花果樹上尋找花朵」,偈頌的本意(用郭良鋆的詞彙):「他在生存中尋找不到精髓,猶如在無花果樹上尋找不到花朵」。他將「sāra」翻譯為「精髓」也是不妥。
  但是,整首偈頌最大的問題是「無花果確實是有花,雄蕊長在果實的頂端,雌蕊長在果實的底部,果實頂端有一小洞,有一種特殊品種的小蜂會從此小洞鑽入產卵,因而傳播花紛。」
  所以,我們如果稱此首偈頌為世尊所說,可能會遇到「世尊所說與植物知識不符」的問題,因而導致「世尊不是『全知、通智 abiññā』」的結論。
  這可以如此解說:世尊此首偈頌只是就近取譬,以眾人的常識為基礎,說譬喻讓眾人開解,所以沒有「全知」的問題。


來源
上半頌
下半頌
巴利〈蛇品〉5
Yo nājjhagamā bhavesu sāra
vicina pupphamiva udumbaresu;
一個人在諸有之中見不到實體,
猶如在無花果樹之中找不到花朵
So bhikkhu jahāti orapāra
urago jiṇṇamivattaca  purāṇa.
那位比丘捨棄此岸與彼岸,
如同蛇捨棄蛻落的舊皮
菩提比丘翻譯
One who finds no core in states of existences,
As one up seeking flowers in udumbara trees finds none:
that bhikkhu gives up the here and beyond
as a serpent sheds its old worn-out skin.
諾曼翻譯
That bhikkhu who has not found any essence in existences, as one searching among fig-trees (does not find) a flower,
leaves this shore and the far shore as a snake leaves its old worn-out skin.
元亨寺版
無花果樹林,求花不可得,
三界諸有中,不可得堅實,
共捨彼此岸,
如蛇蛻舊皮。
達和法師譯
若如於無花果樹林中尋求花,
那樣於諸有中得不到堅實者;
彼比丘如蛇脫棄老舊皮,
那樣地捨離此岸彼岸。
香光莊嚴譯
他於諸有界中,找不到核心或實體,如從無花果樹中,尋花般枉然,
如是比丘捨斷今生和來世,如蛇蛻去舊皮。
郭良鋆譯
他不在生存中尋找精髓,
猶如不在無花果樹上尋找花朵,
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法集要頌經》
能斷愛根本,
盡竭欲深泉,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出曜經》
愛生而流溢,
猶蛇含毒藥,
比丘滅此彼,
如蛇脫皮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