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卷1:「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CBETA, T19, no. 945, p. 109, c7-8)
======
我尚未對「漢譯《楞嚴經》是否為偽經」有何定見,只是指出「『客塵二字』的譯文有問題,因為 āgantuka 只是一字」的質疑是不成立的。
如果提出此項質疑的人曾經進行過佛典翻譯,或佛教學術論文翻譯,應該能體諒譯者的處理方式。
翻譯有兩個極端,一種是全盤意譯,類似林紓翻譯《茶花女》,譯者只管一句的大意,然後他重新用另一語言表達出來。另一極端是全盤直譯,其實他只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翻譯「字」,有時候甚至連字數、次序、文法都不變動,他並未翻譯完整的句子。
我們稱第一個極端為「改寫」,不認為是翻譯;第二個極端為「硬譯」,不認為是個專業譯者應該採取的「翻譯模式」。在這兩個模式之間的程度有千差萬別。
當我們翻譯「āgantuka 此字意即...」時,我們會選擇「客塵一字即是意指」呢?還是會採用「客塵二字即是意指」呢?在古代的譯者很可能會採用後者的。
試看另一個例子:《佛本行集經》卷12〈捔術爭婚品 13〉:「造三時殿:一者暖殿,以擬隆冬;第二殿涼,擬於夏暑;其第三殿,用擬春秋二時寢息。」(CBETA, T03, no. 190, p. 707, a20-22)。
《增壹阿含23.1經》:「時,王為此王子立三講堂,秋、冬、夏節隨適所宜,宮人婇女充滿宮裏,使吾太子於此遊戲。」(CBETA, T02, no. 125, p. 609, c22-24)。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1:「譬如樹葉,春夏則青、秋時則黃、冬時則白」(CBETA, T23, no. 1440, p. 508, b9-10)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9:「爾時諸比丘春夏冬一切時遊行」(CBETA, T22, no. 1421, p. 129, a9-10)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51〈十迴向品 25〉:「即『離妄偽為真』、『離異相為如』。」(CBETA, T36, no. 1736, p. 398, a16)。
清涼國師澄觀這是不知道「真如」為一字嗎?還是僅依漢字拆作兩字解釋?
疑?這是窺基大師咧?
《辯中邊論述記》卷1〈相品 1〉:「釋真如義名。此中說所知空性,通下四義皆應說之。『真者不虛妄、如者常義』,如唯識說。」(CBETA, T44, no. 1835, p. 7, a28-b1)
Yifertw 2017/7/27
======
我尚未對「漢譯《楞嚴經》是否為偽經」有何定見,只是指出「『客塵二字』的譯文有問題,因為 āgantuka 只是一字」的質疑是不成立的。
如果提出此項質疑的人曾經進行過佛典翻譯,或佛教學術論文翻譯,應該能體諒譯者的處理方式。
翻譯有兩個極端,一種是全盤意譯,類似林紓翻譯《茶花女》,譯者只管一句的大意,然後他重新用另一語言表達出來。另一極端是全盤直譯,其實他只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翻譯「字」,有時候甚至連字數、次序、文法都不變動,他並未翻譯完整的句子。
我們稱第一個極端為「改寫」,不認為是翻譯;第二個極端為「硬譯」,不認為是個專業譯者應該採取的「翻譯模式」。在這兩個模式之間的程度有千差萬別。
當我們翻譯「āgantuka 此字意即...」時,我們會選擇「客塵一字即是意指」呢?還是會採用「客塵二字即是意指」呢?在古代的譯者很可能會採用後者的。
試看另一個例子:《佛本行集經》卷12〈捔術爭婚品 13〉:「造三時殿:一者暖殿,以擬隆冬;第二殿涼,擬於夏暑;其第三殿,用擬春秋二時寢息。」(CBETA, T03, no. 190, p. 707, a20-22)。
《增壹阿含23.1經》:「時,王為此王子立三講堂,秋、冬、夏節隨適所宜,宮人婇女充滿宮裏,使吾太子於此遊戲。」(CBETA, T02, no. 125, p. 609, c22-24)。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1:「譬如樹葉,春夏則青、秋時則黃、冬時則白」(CBETA, T23, no. 1440, p. 508, b9-10)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9:「爾時諸比丘春夏冬一切時遊行」(CBETA, T22, no. 1421, p. 129, a9-10)
我們現在知道,古代印度是分三季而不是四季,因此,《佛本行集經》的譯法會讓人懷疑。但是,能否據此論斷此段《佛本行集經》不是出自印度本土,仍須多方討論。謹舉一例,來說明用譯文來判斷「偽經」,不是那麼「直白」。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51〈十迴向品 25〉:「即『離妄偽為真』、『離異相為如』。」(CBETA, T36, no. 1736, p. 398, a16)。
清涼國師澄觀這是不知道「真如」為一字嗎?還是僅依漢字拆作兩字解釋?
疑?這是窺基大師咧?
《辯中邊論述記》卷1〈相品 1〉:「釋真如義名。此中說所知空性,通下四義皆應說之。『真者不虛妄、如者常義』,如唯識說。」(CBETA, T44, no. 1835, p. 7, a28-b1)
Yifertw 2017/7/27
2 則留言:
"《辯中邊論述記》卷1〈相品 1〉:「釋真如義名。此中說所知空性,通下四義皆應說之。『真者不虛妄、如者常義』,如唯識說。」"
"如唯識說。"此句應作"如《唯識》說。" 因《成唯識論》卷九:「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CBETA, T31, no. 1585, p. 48, a23-a24)
〈記真如〉(https://www.douban.com/note/631528259/)說真字為漢譯所加。
窺基大師應不通達梵文。如《說無垢稱經疏》中說《維摩經》梵名「阿費摩羅枳里底」,可見一斑。
Dear Sam Hung,
謝謝提供此一資料。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