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台語正字:磑石磨

740

以下引自部落格《漢語人行道》:

http://chinese-watch.blogspot.tw/2014/12/blog-post_20.html

【冬至:挨米-硩米漿-圓仔粞-挲圓仔】
明天是冬至,一早讀到臉友
陳生分享的童年冬至記憶,提到:「冬至前一天傍晚,母親會責我拿糯米去附近磨米漿,回來米漿放在鐵桶上用石頭木板壓著擠出水。」第二天天未亮,家人團聚搓圓仔,母親煮圓仔湯。

磨米,台灣話e-bí,漢字寫成「挨米」。用石頭把裝在棉紗布袋裡的米漿壓著、瀝乾水分,叫「壓米漿」,台灣話teh-bí-tsiunn,漢字寫成「硩米漿」。搓圓仔之前,要先煮一小塊糯米糰,台灣話înn-á-tshè,漢字寫成「圓仔粞」。用煮過的糯米糰,把乾糯米糰和勻,搓成條狀,再掐小塊放在手掌心中搓成湯圓,台灣話so-înn-á-thng,漢字寫成「挲圓仔」。
附圖是日治時期日籍藝術家立石鐵臣木刻版畫作品。

738

=============================

如上所示,稱「磨米」為「挨米 e1-bi2」,這不是恰當的寫法,這樣寫台語,會造成後代的人將「漢字本意」與「台語訛寫」混雜一起,不僅增加學習困難,也打消學習意願,這樣子的「台語正字」,寫的人方便(太「隨便」了),卻給後代帶來更多困擾。

這字應寫作「磑」,有兩個意義:一是名詞指的是「石磨、玉磨」,一是動詞指的是「推磨」這個動作。宋本《廣韻》有兩音:一是平聲「十五灰部」,標反切作「五灰」,版主推為「ue1」;一是去聲「十八隊部」,標反切作「五對」,版主推為「ue3」。唐朝的玄應則標反切作「吾會反」,版主推為「ue7」。

《一切經音義》卷42:「碾磑(上『尼膳反』,《考聲》正作『砐』。下『吾會反』,《說文》云:『䃺也,魯般初作磑,從石、豈聲)。」(CBETA, T54, no. 2128, p. 587, a21)

今日台語有「e1」、「ue1」兩音,只是「漳、泉」的不同。

台語「inn1-ah-tshe3」,指的是糯米糰,準備下鍋煮成湯圓。用「粞」字意為「碎米」,音「西 si1」,與「tshe3」形、音、義都不合。

73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