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顧頡剛《古史辨》,學會對以前讀過的周朝以前的歷史,重新考量敘述的人、記錄的書史究竟是根據什麼來作此主張。
為什麼寫書的人知道有「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農氏」、「蚩尤」、「黃帝軒轅氏」,他們是經由口傳歷史輾轉傳說知道的,還是有文獻記錄?那些文獻是以什麼文字、寫在什麼材料?而他們又如何閱讀到這些材料的?
就以《老子道德經》來說,《道德經》的得名是由「上篇道經37章」與「下篇德經44章」而得名的,直到漢墓出土的三種帛書,實際上有兩種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而有一種並不分什麼「道經」、「德經」的,也未分章。
我手上有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1970),清、魏源《老子本義》(「上篇道經32章」與「下篇德經36章」)與明末王夫之《老子衍》。
第31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佳兵解釋為銳利精良的兵器。
清、王引之認為「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應該是「夫唯兵者不祥之器」,他舉例說,《老子》第八章「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十五章「夫唯不可識,故強之為容」,第十五章「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第二十二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雖然魏源與陳鼓應都不採取此說。
魏源說:「漢人已有『佳兵不祥』的語詞」,如果「唯」才是對的,為何不見漢人提及此項誤謬?
校勘之難,由此可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