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讀書筆記:訓詁

681
在訓詁學裡解釋字義,有所謂「形訓、聲訓、義訓」三種。
「形訓」就是依字形解釋字義。
例如:「《說文》引《左傳》宣十二年:『楚莊王曰:止戈為武』」。
《說文》:「三:數名,天地人之道也。」
「老:從人匕,言鬚髮變白也。」
「聲訓」是認為「同音」就「同義」。
如《釋名》:「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
《釋名》:「青,生也,象物生時色也。」
《釋名》:「道,蹈也。路,露也。」
「形訓」的方法,很顯然地只能用在「象形、指事、會意」,用在「形聲、轉注、假借」就行不通。
「聲訓」可以用在「形聲」,硬在「象形、指事、會意」上湊合,就有牽強附會的感覺。「形訓」的方法,必須找到造字時的字形,如果用在字型有很大流變的字上,就會落入「看圖說話」,顯然地沒什麼學問
如上面所舉的「三」,很顯然和天地人三才扯不上關係,不過是用三橫劃,代表數目字「三」而已。「老」字不從「人匕」,人是人老彎腰駝背持拐杖。
聲訓,如果「飾足以為禮」,稱為「履」,那麼「飾首以為禮」是否也稱為「履」?而且依些「轉注、假借」的字,也無法如此解釋。
我們看說文的「王」字:「王,天下所歸往也。…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用「天下所歸往也」的「往」來解釋,是「聲訓」,這是亂掰。而稱王貫通「天、地、人」,這種「形訓」是想太多了,過去沒發生過,現代沒發生,未來肯定也不會發生。文明古國沒發生,非洲土著沒發生,中國與台灣肯定也沒有發生。至於代表「天、地、人」的「三」劃,在甲骨文的「王」字並未出現。
另外有一種「文字單元」的解釋。「戔」為少、為小。所以在水為淺,在今為錢,在紙為箋,在貝為賤,在皿為盞。
青為美、為明、為生。所以在人為倩,在水為清,在日為晴,在目為睛,在心意為情。不過這也可能是亂掰,因為廁所的圊,一點也不美、不明。鲭於不是最好的魚,而氰氣可是會毒死人的。
在義訓上,如《爾雅》「如、適、之、嫁、徂、逝」為「往」也。
《爾雅》「同、儕、等、比、倫、匹、臺、敵、讎」為「輩」也。
這樣解釋只告訴我們這字是什麼意義,並沒有告訴我們造字的原由。
另外有些字有正反兩個意思,「義訓」也會弄得鼻青眼腫,例如「亂」有「治理」和「凌亂」兩個意思。「乞」有「求取」和「給與」兩個意思,「臭」有「香氣」和「臭味」兩個意思。
68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