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雜阿含 579經, 睡不醒的人--1
《雜阿含579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問佛:『不習近正法,樂著諸邪見﹔睡眠不自覺,長劫心能悟。』爾時世尊說偈答言:『專修於正法,遠離不善業﹔是漏盡羅漢,險惡世平等。』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如果純讀中文,『睡眠不自覺,長劫心能悟』的文意並不清楚,而天子究竟問了怎樣的問題?也難以理解,就偈頌而言,天子似乎已經說了完整的意見陳述,『不修習正法、不接近正法,喜好執取佛法之外的邪見,經歷漫漫長劫之後心能開悟。』似乎前三句與第四句意思前後不協調。
同樣地,經文中世尊回答的偈頌,『漏盡阿羅漢,險惡世平等』,指的是「阿羅漢能讓險惡的世間平等」呢?還是「阿羅漢能平等的對待險惡的世間」呢?
可見讀經不能依中文「望文生義」,經文原本就是譯自印度語文(梵文 Sanskrit, 俗語 Prakrit 或巴利Pali),甚至是輾轉翻譯,由上述文字翻譯成西域文字,再翻譯成漢語,當時漢人對佛法的掌握尚粗淺,普遍無法以漢語準確地表達佛法的教義,東來傳布佛陀教法的僧人又無法快速掌握漢語和複雜的漢文,即使肩負世尊正法的承擔,讓法燈長明的志願那麼堅定,翻譯經典的任務仍然非常艱鉅。從西域的歷史以及佛教在錫蘭泰國緬甸的歷史紀錄來看,翻譯佛經是一個很奇特的行為,大部分的佛教世界(在西元兩百到四百年間)仍然是師父弟子口耳相傳、代代傳誦,不管在那個國家,仍然是以印度語系的語言或文字來諷誦或閱讀佛經(在歷史上,曾經有中國出家人反對翻譯佛經,主張應該直接閱讀印語佛典、以印語講說經律)。在此情境下,以為漢譯佛經完全正確地表達原來的經文,是與事實不合的。
如此,在閱讀中文經典時,可以對照巴利原典作參考,就能避免依照現代中文霸道的作僵硬的解說。作了相當份量的經典文獻對照閱讀的「無著法師」,他比對了中、梵、巴利與藏文,至少在巴利四部尼柯耶與四阿含的領域內,閱讀中文經典而不參照巴利經典,或是閱讀巴利經典而不參照中文經典,是無法準確地掌握經典的原意,就目前的中阿含對照閱讀而言,有一半的機會是巴利中部尼柯耶的失誤,另有一半的機會是是中阿含翻譯的失誤。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