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義足經讀書會, 第三章--3



在本文中,帕巴博士(Dr. Bapat) 的偈頌為從《佛說義足經》的中文翻譯為英文,原文刊載於 《Visva=Bharati Annals》 (1945, vol. I & 1950 vol. III,印度加爾各達)。諾曼博士(Dr. K. R. Norman)的偈頌為從《Sutta-Nipata 經集》的英文翻譯《The Group Discourses II》引出,此書雖然稱為 (II) 但是並沒有 (I),此書已經是完整本,本書為從各種巴利版本翻譯為英文。

780 邪念說彼短,解意諦說善﹔口直次及尊,善惡捨不憂﹔

本頌譯自巴利經文為:『邪惡的人爭辯,堅持事實的人也爭辯﹔牟尼不參與爭辯,在任何方面牟尼都不會白費心思(於爭論)。』

《義足經》第一句與第二句均未表達出「爭辯」的意思,在巴利經文為「 du.t.thamanaa 邪惡的人」與「saccamanaa (追求)真義的人」,從前後文可知「saccamanaa (追求)真義的人」並不是證悟真諦究竟解脫的修行者,由sacca 我們可以大膽假設《義足經》第二句「解意諦說善」可能是「解義(意)諦(者)說善」(此為得自巴帕博士譯文的啟發)。雖然我們假定第三句是「牟尼不爭辯」,可是很難從「口直次及尊」讀出這一層意思,我們完全無法揣測原來的涵義,即使有巴利經文的協助,也無法解讀此首詩偈。第四句元亨寺譯本為「故牟尼何處,亦無有心栽」,郭良鋆譯為「沒有阻礙」。在元亨寺譯本,被譯作「心栽」的這個巴利文khilo,可能不太容易表達吧,對照PTS英譯,K. R. Norman 譯為Barrenness,意為荒蕪,不生長農作物,我認為應該譯為「徒勞無益的」,「barreness of mind 徒勞無益的心思」指爭論是徒勞無益,在此白費心思。《義足經》的「善惡捨不憂」也與各譯差異較大。

《義釋》解釋第二句「堅持事實的人也爭辯」為「他人誤信外道的話,以為此等誹謗世尊的話屬實」。如此,則《義釋》已經知道附著在《義品》的故事。

Short are the words which the evil-minded say,

Good are those said by (men) that have grasped the Truth;

When a wordy fight has its course, the Honoured One

Use no words, good or bad, and so never doth he suffer. (Sn 780)

帕巴博士註此頌與Gilgit (中亞)吉爾吉特出土的《三昧王經》的一首偈頌相符,可惜大正藏中《三昧王經》只有書目(《三昧王經》五卷)而沒有經文留世。

第一句「心地邪惡的人說惡語(別人的短處)」,將「彼」字作為「那些 those」,第二句似乎將其解釋為「解義(意)諦(者)說善」(了解真諦的人說善語)﹔第三句將其破句,把「尊」留作第四句的主詞,第三句解釋為「當口舌之爭延續下去」,第四句為「(世)尊捨善惡(詞)而不憂」(世尊不說善語也不說惡語﹔也不會因別人的善惡語而憂愁。

如果「孫陀利女的故事」與 780 頌有緊密的關聯的話,當然漢譯的偈頌來得比巴利 780 頌恰當一些。因為這個故事講的是「毀謗」而不是「諍訟」。

本頌譯自巴利經文為:『邪惡的人爭辯,堅持事實的人也爭辯﹔牟尼不參與爭辯,在任何方面牟尼都不會白費心思(於爭論)。』

Some evil-minded ones do indeed dispute;

And those whose minds are set on truth do indeed dispute also.

Bot the sage does not get involved in any dispute which has arisen.

Therefore the sage has no barrenness of mind in any respect. (Sn 780)


《義足經》780頌與 781頌是世尊為舍衛城波斯匿王說的,此時合理的解說應該是世尊告訴波斯匿王:「世間不能免除毀謗,牟尼不會因此與人爭辯,捨斷貪欲就能解脫自在,不能捨斷貪欲就會招來毀謗與責難。」接下來的 782頌到 787頌才是《義足經》的偈頌,所以第三章也是一章只有六首偈頌的經,譯者將此兩頌譯為「五言」偈頌,其他六頌譯為「六言」偈頌,也可以看出漢譯者認為此兩偈頌不屬於《義足經》原始偈頌的態度。

在巴利《義品》的詮釋而言,八首偈頌是一氣呵成的。其實檢視本經780 到 787 偈,780 與 781 偈為「牟尼不與人爭辯」,與「被貪欲引導的人不易改變自己的意見」。後六偈則強調不應自讚自誇,而一般人只是放一抓一,改變信念。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此篇有不少錯誤,是否可再掃一次?

台語與佛典 提到...

後半部已經試著從巴利偈頌翻譯,修改完當再貼上。

匿名 提到...

782 如有守戒行人,問不及先具演﹔有疑正非法道,欲來學且自淨﹔
783 以止不拘是世,常自說著戒堅﹔是道法黠所信,不著綺行教世﹔

將“常自說著戒堅“移到782,這個想法真好。
那783就應該插入“欲來學且自淨”,試更動如下:

783 欲來學且自淨, 不著綺行教世, 以止不拘是世,是道法黠所信。

這樣可能會比較接近巴利經文:

『寂靜,自我完全止息(貪瞋癡)的比丘,
不自誇戒行『如是』,
(如同漏盡阿羅漢)在世間任何方面不會有『慢』,
智者認為如此是殊勝的法。』

台語與佛典 提到...

是的,你已經進到巴利佛典與漢譯佛經對照閱讀的領域來了。全文修改如下: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13.html
一方面,你可以比別人多了一項工具去判別那一段譯文較為正確(而不是像別的解經的人,把自己當作佛陀,任意刪改佛經)。
同時也恭喜你,你的思考清晰敏銳,你應該是第一位提出這兩首漢譯偈頌應該如此更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