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雜阿含351經,『諦觀井水而不觸身』與『忍而不證』--3



在《相應部尼柯耶 SN 35.153》的「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的解釋是什麼呢?此處的解說與《相應部尼柯耶 SN 12.68》一樣。

1.〔異信〕:aññatra saddhāya,(annatra, 除了…..之外),依據菩提比丘的英譯,〔異信〕為apart from faith離開信仰,Rahula的英譯為without faith,顧法嚴譯為〔不靠信仰〕,楊郁文註解譯為〔除了信仰之外〕,《瑜伽師地論》譯為〔遠離信他〕,《空之探究》譯為〔不是信仰〕,《雜阿含313經》譯為〔異信〕,此處我譯為〔不依信仰〕。

2.〔異欲〕:aññatra ruciyā,依據菩提比丘的英譯〔異欲〕為apart from personal preference 離開個人喜好,Rahula的英譯為without liking or inclination,顧法嚴譯為〔沒有貪喜偏愛〕,楊郁文註解譯為〔除了個人喜好之外〕,《瑜伽師地論》譯為〔遠離欣樂行相〕,《空之探究》譯為〔不是希欲〕,《雜阿含313經》譯為〔異欲〕,此處我譯為〔不依個人喜好〕。

3.〔異聞〕:aññatra anussavāa,依據菩提比丘的英譯〔異聞〕為apart from oral tradition離開口耳相傳的傳統,Rahula的英譯為without hearsay or tradition,顧法嚴譯為〔不聽耳食之言及傳說〕,楊郁文註解譯為〔除了傳說之外〕,《瑜伽師地論》譯為〔遠離隨聞所起〕,《空之探究》譯為〔不是聽聞〕,《雜阿含313經》譯為〔異聞〕,此處我譯為〔不依口耳相傳的傳說〕,此處指的是印度古老的婆羅門聖典:三《吠陀》,依口誦傳承而代代相傳的教導。

4.〔異行覺想〕:aññatra ākāraparivitakkā,依據菩提比丘的英譯為apart from reasoned reflection離開合理的考慮,Rahula的英譯為without considering apparent reasons,顧法嚴譯為〔不考慮表面的理由〕,楊郁文註解譯為〔除了普遍尋求、推度、思考諸法行相之外〕,《瑜伽師地論》譯為〔遠離週遍尋思〕,《空之探究》譯為〔不是覺想〕,《雜阿含313經》譯為〔異行思惟〕,此處我譯為〔不依推理〕。

5.〔異見審諦忍〕:aññatra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yā annatra,依據菩提比丘的英譯,為apart from 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離開深思後所接受的見解,Rahula的英譯為without delight in the speculations of opinions,顧法嚴譯為〔不耽於揣測的臆見〕,楊郁文註解譯為〔除了見解、審慮之外〕,《瑜伽師地論》譯為〔遠離見審察忍〕,《空之探究》譯為〔不是見審諦忍〕,《雜阿含313經》譯為〔異見審諦忍〕,此處我譯為〔不依深思熟慮所接受的見解〕。

6.有如是正自覺知見生:atthāyasmato paccattameva ñāṇaṃ,依據菩提比丘的英譯為has personal knowledge有親自的認識,Rahula的英譯為I know and see,顧法嚴譯為〔我確知明見〕,《瑜伽師地論》譯為:「謂現法中,於內各別內外增上所生雜染,如實了知有及非有。」( 大正 30p825c )此處我譯為〔親自體驗(現觀現證)〕。

這樣的解釋與《瑜伽師地論》相符。

其實「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我們並不陌生,《增支部3.65 Kesaputtiya》也就是著名的《葛拉瑪經》,敘述的是相同的經文字句:「來,葛拉瑪人,不要相信口耳相傳的傳誦,不要相信傳統,不要相信謠言,不要因經典的權威而相信,不要因推測而相信,不要因定理而相信,不要因似是真實的推理而相信,不要因深思熟慮的見解而相信,不要因他人擁有的能力而相信,不要因認為『這位比丘是我們的老師』而相信。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情是惡,這些事情是該斥責的,這些事情是智者譴責的,仔細感受與觀察,這些事情導致傷害與禍害』,捨斷它們。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情是善,這些事情是無過失的,這些事情是智者讚揚的,仔細感受與觀察,這些事情導致受益與幸福』,著手與持續如此作。」

可惜此經的對應漢譯經典:《中阿含16經,伽藍經》,經文的人、地、事與說法大致相同,獨獨缺這一段經文,算是漢譯讀者的大損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