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 星期五

法友飛鴻 455:《相應部》與《雜阿含經》是否有共同的來源


法友 aacdsee 問:
老師您好。
在老師的論文集中提到:【不過,本文將不處理所謂「偈頌、長行孰先孰後」的議題;本書也不會探討「部派歸屬的議題」。】

想請教,導師寫說:「但《相應部》 是赤銅鍱部本,與化地部、法藏部、飲光部等,同屬於上座分別說系的流派; 同屬於一系而經典結構(先有偈頌)相同,是不能證明為『雜阿含』之原形」。

但導師在之前的著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二項 長行與偈頌寫到:「巴利聖典中的某些偈頌,比長行為古。我覺得,文學史上的一項共同現象,似乎還沒有為研究者所顧及。印度的語文,是一致的。儘管一致,而平日的語言,與表現為文學作品的散文或詩歌,無論是口’口相傳的,記錄於紙墨的,都並不一致。以散文來說,至少比語言更整潔,更有條理;對於內容,要明確些。語言與文字(這裏,文字指定形的文句,可以傳誦結集的),不能完全一致。而「長行」的敘述,較少韻律等約束,所以在聖典的「長行」形成時,與當時的實際語言,比較接近。而偈頌的表現,對舊有的句法、文法、韻律,不能不更多的顧慮到。「偈頌」比「長行」古一些,只表示了「偈」頌的更多承襲古法,而「長行」與當前的語言相近而已。在「長行」中夾入「偈頌」,一般都是偈頌要古一些。這在梵文的大乘經,也有類似的情形。如中國文學名著《水滸傳》與《紅樓夢》,儘管敘說的語體文,與當時的語言一致。而引用古人成語,或吟詩,還是從前的體裁。詩韻,也還是從前的定例,與當前的音韻,並不完全相合。偈頌(創立新體裁,不在此例)每比長行古些,是文學史上常見的,決不能據此,作出『偈頌早於散文』的推論。至於引用民間舊有格言,更不能作為原始佛教聖典,先有偈頌的證據了!」

相應部先有偈頌不知是導師的結論嗎?
但雜阿含經與相應部重複性比較高,或許兩者有共同的來源?
如果有共同的來源,一邊是先出現偈頌,一邊是先出現長行,不就變得難以理解的情況了?

2023年4月26日 上午9:46
-------
蘇錦坤答:
1. 【《相應部》先有偈頌不知是導師的結論嗎?】
 也許「你或我」的「閱讀或書寫」出了問題。
 《相應部》先有偈頌、後為長行,這是巴利《相應部》的現狀。有一位歐美學者指出,巴利《相應部》可能也是「先有長行、後為偈頌」,不過這是少數中的少數,一般而言,眾人是承認「巴利《相應部》先有偈頌、後為長行」。
  《雜阿含經》先有長行、後為偈頌,這是T99《雜阿含經》的現狀。
以我閱讀所知(當然,我也有可能誤解導師的文意),導師是主張「(假如《相應部》與《雜阿含經》有共同的「祖本」的話),它們是『先有長行、後為偈頌』;或者說,【尚未能將「先有偈頌、後為長行】當作《雜阿含經》結構的最終定論」。
2. 【但《相應部》與《雜阿含經》重複性比較高,或許兩者有共同的來源?
如果有共同的來源,一邊是先出現偈頌,一邊是先出現長行,不就變得難以理解的情況了?】
  《中阿含4經》:「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法由世尊,唯願說之,我等聞已,得廣知義。」(CBETA, T01, no. 26, p. 424, b5-7)。
《相應部》與《雜阿含經》同是來自世尊,除非有一方疑偽摻增,否則應是有共同的來源。
學者所論是,在某一結集之後(帖主暫稱為 「A 版本」),《相應部》、《雜阿含經》與《別譯雜阿含經》是否同樣來自「A 版本」,此一「A 版本」是否即是「第一結集」的版本?
  還是以下兩種狀況之一:
 狀況一:「第一結集」之後產生「X 版本」,然後有了「X 版本」與「Y 版本」,後來有了「X 版本」、「Y 版本」與「Z 版本」,而「A 版本」為出自「Y 版本」。
    狀況二:「第一結集」並不存在。各弟子陸續傳承「X 版本」、「Y 版本」與「Z 版本」,而「A 版本」與「B 版本」出自「Y 版本」。《相應部》出自「Z 版本」;《雜阿含經》出自「A 版本」,《別譯雜阿含經》出自「B 版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