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書房夜話 60:漢譯《法句經》(T210, T211, T212, T213)


  當年從工作崗位退下,心中有兩個心願。
  1. 1. 進行四阿含的漢巴對照閱讀。
  2. 2. 詮釋、校勘、標點竺佛念、支謙、安世高的翻譯經典,讓近代人能再閱讀佛教初到漢地時的經典風貌。
  本次貼文介紹漢譯《法句經》(T210, T211, T212, T213)的翻譯,在翻譯文詞後面其實有一些曲折。
  《出曜經》〈雙要品 30〉的第一頌:
「夜光照於冥,至日未出間,
 日光布大明,夜光便黤[14]𪑓。」(CBETA, T04, no. 212, p. 747, c6-7),[14]𪑓=黮【宋】*【元】*【明】*。
  第一次閱讀時,以為是:「晚上星光燦爛,一出太陽,星光就黯淡無光。」
  但是,竺佛念卻提到「夜光之虫」(CBETA, T04, no. 212, p. 747, c9),參考梵文法句經《優陀那品》,這也是第一頌:
avabhāsati tāvat sa kṛmir yāvan nodayate divākaraḥ |
vairocane tu udgate bhṛśaṃ śyāvo bhavati na cāvabhāsate ||
  我們可以在巴利《小部》第三經《優陀那》沼到同樣的偈頌:
Obhāsati tāva so kimi, Yāva na unnamate pabhaṅkaro;
Verocanamhi uggate, Hatappabho hoti na cāpi bhāsati.
  元亨寺版《自說經》譯為:
「日未昇〔時〕螢放光,
 日昇攝光螢無輝。」(CBETA, N26, no. 10, p. 146, a7 // PTS. Ud. 73)
  kimi 為「蟲、蛆」,PTS《巴英字典》提到「A worm, vermin (shows up) as animal of death and putrefaction. 蛆或寄生蟲在動物死亡、化膿或腐敗時(出現)」。
  也就是說,PTS《巴英字典》不將此字解釋為螢火蟲(firefly, firebug),竺佛念也相當保守地不稱之為「螢」,螢火蟲的巴利為 Khajjopanaka,梵文為 khadyota。
  巴利偈頌存在於《優陀那》,而未出現於巴利《法句經》之中,漢譯則出現於T212《出曜經》與T213《法集要頌經》,梵文法句經《優陀那品》有對應偈頌,位置與漢譯兩經相當。
------------
支謙翻譯《法句經》卷2〈愛欲品 32〉:
「以婬樂自裹,譬如蠶作繭,
 智者能斷棄,不盻除眾苦。
」(CBETA, T04, no. 210, p. 571, a21-23)
此首偈頌相當於巴利《法句經》347頌:
Ye rāgarattānupatanti sotaṃ,
sayaṃkataṃ makkaṭakova jālaṃ;
Etampi chetvāna vajanti dhīrā,
anapekkhino sabbadukkhaṃ pahāya.
(耽著欲樂的人墜入欲流,如同蜘蛛墮入自己的網,已經斬斷這些繫縛,無欲的出家遊方者,捨斷所有欲貪。)
這一首偈頌在梵文法句經《優陀那品》沒有對應偈頌,但是在《犍陀羅法句經》有對應偈頌:
ye rakarata aṇuvadadi sodu sa'igada makaḍa'o jala eda bi chitvaṇa parivrayadi aṇavehiṇo kamasuha praha'i. (《犍陀羅法句經》171頌)
  我們遇到的困難是,巴利《法句經》347頌第二句的 makkaṭaka 和《犍陀羅法句經》171頌第二句的 makaḍa'o 是「蜘蛛」結網,而不是「蠶」作繭。
  以一個漢地的人來看,我不覺得「蜘蛛結網」有什麼煩惱;似乎是「作繭自縛」比較貼切。
  帖主會大膽地假設這是漢譯者修改了用字,而不是原來的偈頌與巴利《法句經》347頌和《犍陀羅法句經》171頌的用字不同。
  T212《出曜經》與T213《法集要頌經》缺此頌的對應偈頌。
-------------------
  支謙《法句經》卷1〈雙要品 9〉:
「行見身淨,不攝諸根,
 飲食不節,慢墮怯弱,
 為邪所制,如風靡草。」(CBETA, T04, no. 210, p. 562, a22-24)
  此首偈頌相當於巴利《法句經》7頌:
Subhānupassiṃ viharantaṃ, indriyesu asaṃvutaṃ;
Bhojanamhi cāmattaññuṃ, kusītaṃ hīnavīriyaṃ;
Taṃ ve pasahati māro, vāto rukkhaṃva dubbalaṃ.
(住於滿足快樂,不收攝諸根,飲食不知量,放逸不精進,魔羅征服他,如風吹倒弱樹。)
  我們遇到的困難是,巴利《法句經》7頌第六句的 makkaṭaka 和《犍陀羅法句經》171頌第二句的「vāto 風 (pasahati 征服) rukkhaṃ 樹 va 如 dubbalaṃ 弱的」是「如風吹倒弱樹」,而不是漢譯的「如風靡草」。
  其他漢譯如《出曜經》卷26〈雙要品 30〉:
「觀淨而自脩,諸根不具足,
 於食無厭足,斯等凡品行,
 轉增於欲意,如屋壞穿漏。」(CBETA, T04, no. 212, p. 749, b22-24)。
  《出曜經》〈雙要品 30〉此句翻譯成「如屋壞穿漏」也是與梵、巴偈頌不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