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文物顯示佛滅後兩、三百年間,以菩提樹、法輪、佛陀足印來代表佛陀而不雕刻人像來呈現佛陀。據我所知,目前存世最早的人形佛陀雕像為西元前一世紀。(請見圖一:鹿野苑初轉法輪)。
==
最早存世的彌勒像有幾項特徵:一是在家像,二是有一瓶子。在家像或身上繫有「婆羅門棉繩」而顯示其出身婆羅門種姓,但是也有未繫「婆羅門棉繩」的彌勒像。
漢地習慣以攜帶淨瓶為「觀世音」表徵,但是,犍陀羅佛像則「觀世音」攜帶一枝長柄蓮花,攜帶淨瓶的卻是彌勒。雖然不是現存每座雕像都有銘文,但是有不少雕像附有銘文,證實這樣的標記無誤。請參考圖二、三、四。
那個瓶子是什麼功用呢?
漢地學者傾向解釋為「水瓶」,代表了「坐禪人」,因為在山窟打坐可以不吃飯,但是不能不喝水。老實說,這是一廂情願的解釋,沒有任何文獻可作佐證。
==
西方學者傾向解釋這是一個裝「哪噠油膏(nard ointment, nardi ointment)」的瓶子。佛教徒可能對「哪噠油膏」完全陌生,對基督教徒而言,這是《新約》與聖經油畫經常出現的東西。
《新約》的《約翰福音》11:2,《馬可福音》14:3,都提到了拿珍貴的「真」哪噠油膏塗耶穌的頭或腳。
那個瓶子是什麼功用呢?
漢地學者傾向解釋為「水瓶」,代表了「坐禪人」,因為在山窟打坐可以不吃飯,但是不能不喝水。老實說,這是一廂情願的解釋,沒有任何文獻可作佐證。
==
西方學者傾向解釋這是一個裝「哪噠油膏(nard ointment, nardi ointment)」的瓶子。佛教徒可能對「哪噠油膏」完全陌生,對基督教徒而言,這是《新約》與聖經油畫經常出現的東西。
《新約》的《約翰福音》11:2,《馬可福音》14:3,都提到了拿珍貴的「真」哪噠油膏塗耶穌的頭或腳。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4:「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俱不識。」(CBETA, T47, no. 1998A, p. 827, a12-13)
《古來世時經》卷1:「爾時,賢者彌勒處其會中,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當來世人壽八萬歲時,當為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教化天上天下,如今佛耶?』...於時賢者阿難持扇侍佛,佛告阿難:『取金縷織成衣來,當賜彌勒比丘。』」(CBETA, T01, no. 44, p. 830, b17-27)
《古來世時經》卷1:「爾時,賢者彌勒處其會中,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當來世人壽八萬歲時,當為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教化天上天下,如今佛耶?』...於時賢者阿難持扇侍佛,佛告阿難:『取金縷織成衣來,當賜彌勒比丘。』」(CBETA, T01, no. 44, p. 830, b17-27)
《賢愚經》卷12〈波婆離品 50〉:「於時會中,有一比丘,名阿侍多,長跪白佛:『我願作[1]彼轉輪之王。』佛告之曰:『汝但長夜,貪樂生死,不規出耶?』 於時在會一切大眾,見佛世尊授彌勒決當來成佛,猶字彌勒,各皆有疑,欲知本末。尊者阿難,即起白佛:『彌勒成佛,復字彌勒,不審從何造起名字?』」(CBETA, T04, no. 202, p. 436, a2-8)
[1]〔彼〕-【宋】【元】【明】。
《大智度論》卷1〈序品 1〉:「唯《中阿含.本末經》中,佛記彌勒菩薩『汝當來世,當得作佛,號字彌勒』」(CBETA, T25, no. 1509, p. 57, c28-p. 58, a1)
《中阿含66經,說本經》:「爾時尊者阿夷哆在眾中坐。...世尊告曰:『阿夷哆!汝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得作王,號名曰螺,為轉輪王,...汝施此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汝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爾時尊者彌勒在彼眾中。於是尊者彌勒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當有無量百千比丘眾,如今世尊無量百千比丘眾。』」(CBETA, T01, no. 26, p. 509, c29-p. 510, c27) 。
---------
---------
這樣的解說有一些問題:
1. 彌勒的敘說,在阿含、尼柯耶範圍是出現在《中阿含66經》與《長阿含6經》、《長部26經》;《中阿含66經》為《大本經》,《長阿含6經》、《長部26經》為《轉輪王經》,都是譬喻、本事類的經典。(T125《增一阿含經》有許多「大乘元素」摻入,在此不予討論)。
2. 《中阿含66經,說本經》、《賢愚經》、《古來世時經》提及佛說法時彌勒在會眾之中,甚至直言他是比丘。但是漢巴文獻所列舉的名德比丘並未出現「阿逸多 Ajita」或「彌勒 Metteyya」。
3. 在巴利《小部》第五經《經集》第五品《彼岸道品》(漢譯「波羅延耶(那)」)有十六人各自提問,第一問為「阿逸多 Ajita」,第二問為「帝沙彌勒 Tissametteyya」,這是不同的兩人而非同一人,同時,並沒有所謂的「授記將來成佛」的事蹟。在漢譯《雜阿含經》及巴利《相應部》引述時,也未稱此是世尊與彌勒的問答。
1. 彌勒的敘說,在阿含、尼柯耶範圍是出現在《中阿含66經》與《長阿含6經》、《長部26經》;《中阿含66經》為《大本經》,《長阿含6經》、《長部26經》為《轉輪王經》,都是譬喻、本事類的經典。(T125《增一阿含經》有許多「大乘元素」摻入,在此不予討論)。
2. 《中阿含66經,說本經》、《賢愚經》、《古來世時經》提及佛說法時彌勒在會眾之中,甚至直言他是比丘。但是漢巴文獻所列舉的名德比丘並未出現「阿逸多 Ajita」或「彌勒 Metteyya」。
3. 在巴利《小部》第五經《經集》第五品《彼岸道品》(漢譯「波羅延耶(那)」)有十六人各自提問,第一問為「阿逸多 Ajita」,第二問為「帝沙彌勒 Tissametteyya」,這是不同的兩人而非同一人,同時,並沒有所謂的「授記將來成佛」的事蹟。在漢譯《雜阿含經》及巴利《相應部》引述時,也未稱此是世尊與彌勒的問答。
=======
今人見不到彌勒的形象,從古代佛教文物可以見到古人認為的彌勒是怎樣的長相。
犍陀羅佛像有所謂的「彌勒像」,特徵是「在家相、帶水瓶」,請參考圖二、圖三、圖四(年代從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四世紀)。
其次是「交腳椅坐」、「思惟彌勒」的形象,從敦煌石窟彌勒造像及「日本國寶第一號思惟彌勒」可以見到此一造型。請參考圖七、圖八(年代從西元前三世紀到西元八世紀)。(因為衣服朽爛,所以日本交腳彌勒像呈現沒穿衣服的形式?)
台灣一般民眾所認識的「彌勒」,其實是唐末到宋流行的「布袋和尚」造像(圖九),中國盛稱「布袋和尚」是彌勒再來(彌勒是當來,怎會再來?),所以出現這種袒胸露乳的形象,只要對照西藏的彌勒圖像,就知道這純粹是漢地佛教的想像。(年代從西元九世紀到現代)。
今人見不到彌勒的形象,從古代佛教文物可以見到古人認為的彌勒是怎樣的長相。
犍陀羅佛像有所謂的「彌勒像」,特徵是「在家相、帶水瓶」,請參考圖二、圖三、圖四(年代從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四世紀)。
其次是「交腳椅坐」、「思惟彌勒」的形象,從敦煌石窟彌勒造像及「日本國寶第一號思惟彌勒」可以見到此一造型。請參考圖七、圖八(年代從西元前三世紀到西元八世紀)。(因為衣服朽爛,所以日本交腳彌勒像呈現沒穿衣服的形式?)
台灣一般民眾所認識的「彌勒」,其實是唐末到宋流行的「布袋和尚」造像(圖九),中國盛稱「布袋和尚」是彌勒再來(彌勒是當來,怎會再來?),所以出現這種袒胸露乳的形象,只要對照西藏的彌勒圖像,就知道這純粹是漢地佛教的想像。(年代從西元九世紀到現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