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曾銀湖:《走出彌陀的光環》在「台大獅子吼網站」轉載事件


公元1999年,我在埔里山區隱居禪修的餘暇,寫成了《走出彌陀的光環》一書。當時曾由某位熱心的法友幫我把本書的內容,逐篇轉載於台大獅子吼網站。原本以為台大素以學術自由之風聞名於世,應該可以容納不同的見解。事實上,從剛發表的幾篇文章開始,有些人士就很不以為然,但看得出版主還是很克制,儘量在容忍。然而,很不可思議的是,當第8篇「動搖」剛一上網,竟然同步發生了「921」大地震,整個台灣立即陷入震撼式的動搖之中。本來以為接著能迅速刊出第9篇「謎底揭曉」,以期安慰恐懼不安的人心。誰知網站不但拒絕繼續刊載,竟還以「天有異象」為由刪除整個版面,彷彿都是「動搖」一文惹的禍一般,令人扼腕嘆息!如今雖然早已事過境遷,但在三版一刷即將出版的前夕,還是再度將「動搖」一文重刊如下,希望有興趣知道真相的讀者,屆時能詳細閱讀下一篇的「9.謎底揭曉」一文。
8. 動搖
1985年7月20日,閱讀了印順導師所寫的《印度之佛教》和他所整編的《雜阿含經論會編》之後,身心震攝不已。一則欣見原始結集的佛法真貌,一則憂愁自己從來所學習的淨土法門,究竟是根據誰的教導所產生的?是佛陀的教導嗎?那為什麼最具代表性的《雜阿含經》裡,遍尋不著任何有關彌陀淨土的教示呢?那麼應該是後來的菩薩或祖師所提倡的了,那又是那個大德最先倡導的呢?彌陀的西方淨土思想究竟是發源於何時何地呢?淨土五經究竟是在何時編造出來的呢?《華嚴經》、《法華經》…等又是何人在何時何地根據什麼編造出來的呢?內心的震撼已經到了寢食不安的地步了。十餘年來朝夕喃喃誦唸個不停的超級大偶像─阿彌陀佛,面臨了重大的質疑,究竟他是誰?他生在何時何地?父母是誰?是什麼樣的家世身分?有沒有結婚生子?出家證道的過程又如何?為什麼都沒有明確的歷史資料可尋?有的只是《無量壽經》等淨土經典上籠統的文學記述、傳說和故事而已呢?我為什麼愚笨地捨棄了有明確史實記載,有具體真理記錄的人間聖者─勾達摩(GOTAMA)世尊,而用了十餘年的光陰去追隨一篇公元初年間所編撰的故事呢?故事所介紹的卻又是一個來歷不明的外星人。難道一切只因為此經取名為《佛說阿彌陀經》,而經文一開頭也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云云。就這麼好騙?就這麼輕易地相信他是世尊親口所推薦的?這豈不是太天真了嗎?而我敬愛的老師、師父們呢?歷代的祖師大德們呢?他們又怎麼了?到底這個始作俑者是誰?身為菩薩大士或是一代大師難道還會騙人?如果沒有騙人,那他的動機何在?用意是什麼?難道說是歷代祖師大德們都會錯了意?錯解了經中的含義?為何會使淨土思想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充滿了迷信和外道風格?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一連串疑問,我動搖了!我雖然沒有立刻放棄唸佛的修持,但是我開始更認真地思考自己的信仰,更努力地研讀阿含經典,更用心地去搜集相關的歷史資料,我要盡自己所能地去發掘事情的真相,我不肯再人云亦云地去追求盲目的信仰了。
由於鍥而不捨地一路追尋下去,後來我終於從歐、美、日、華的學術研究論文和考古文獻中,陸續地找到了所需要的資料,解開了心中的迷惘。更幸運的是由於南北傳阿含聖典的比對之下,尤其是梵文漢譯的《雜阿含經》和巴利語英譯、日譯、中譯的相應部,讓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正法的原貌,對正法逐漸建立起不可動搖的淨信,進而在1989年寫成《史念原始佛法》一書,對上述的疑問有了局部的交代。例如《阿彌陀經》並不是佛陀親口所說,它大約是在佛陀滅度後五百年左右,相當於公元六十年前後,當時大乘運動方興未艾,才由西方師從原始的阿含經裡取材加以編撰出來的。他們編撰的原意全然不是歷代祖師大德所想像或所闡述的那個樣子,這是時空乖隔,資訊誤差所造成的歷史錯誤,讓中印的彌陀家族近2000年來始終未能知道真相。如今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我們終於有機會擺脫北傳的單一觀點以及狹隘的中國佛教觀點,能夠參考南傳佛教和歐、日文獻報告,進而作出比較有世界觀,比較公正、客觀的判斷來,有助於去除我們心中的疑慮,讓我們的信仰真正達到「不壞淨」─不可動搖,不能破壞的堅定信念,而不是盲目的固執和堅持。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資訊力量,是千百年來歷代祖師大德們前所未有的,希望人人都能善用它。也祝福大家都能證得不動搖的信念。
=========
謝謝各位的支持!《走出彌陀的光環》一書已經如期完成印刷,將於近日內陸續發送各流通處。茲摘錄書中「9.謎底揭曉」一文讓大家先睹為快:
9. 謎底揭曉
公元1986年12月31日上午10時。我趁著新年假期的空檔,把握時間進修佛法。當我順著佛陀和五百阿羅漢所留下來的足跡,正要獨自摸索前進時,一個不留神,竟然從灰河南岸掉了下去。河水渾濁而滾燙,河床岸邊又佈滿荊棘利刺,稍微動一動,就被刺得遍體鱗傷。正在驚慌失措的時候,放眼望去才發現還有許多人跟我一樣,都掉入河裡,載浮載沈地隨流飄沒著。這時候,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只好把平日所學的看家本領─唸佛拿出來。當我喃喃不斷地誦唸著阿彌陀佛,希望有奇蹟出現─阿彌陀佛會來救我脫離苦河時,又聽見河裡的人也跟我一樣,全都喃喃不斷地誦唸著阿彌陀佛,全心全意地期待著他的救援。除了喃喃不斷的呼救之外,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也沒什麼比較具體可行的辦法。眼看著支撐不下去的人,一個接著一個慘遭滅頂,隨波而去,心裡愈發著急了。加上天色趨暗,更是令人心憂如焚。
這時,我心裡想著,再這樣唸下去,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奇蹟出現了,不如停下來看看有沒有其它比較可行的方法。於是冷靜地搜尋四方,發現有個人很勇敢,竟然不願隨波逐流。他正試圖逆流而上,手足都勤奮地划動著,看來似乎很吃力。起初進度也不是很快,似乎還看不出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忽然聽到旁邊有人在批評他說:「這傢伙未免太笨了,這麼緊張驚險的時刻,光靠自己的力量怎麼可能脫險呢?我們還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來救渡吧!」我心中懷疑著,自己都自顧不暇了,還有資格批評別人嗎?但是,自己實在無可奈何,也只能接受他的建議,再度喃喃地唸起阿彌陀佛來了,期望能有奇蹟出現,否則就真的完了。
唸呀!唸的,天色愈發暝暗了,還是看不出阿彌陀佛要現身的任何徵兆,倒是剛才那個逆流而上的人不見了。正在耽憂著他是否也慘遭滅頂了呢?卻聽到上游的地方傳來喊叫的聲音:「喂!灰河裡的同伴們,我已經游到安全舒適的地方了,極樂國土就在這兒呢!快點上來吧!」原來正是他在大聲疾呼。這時候,河裡有人聽到了他的呼喚,就回聲問他:「從那個方向出去?沿著河道的那一邊出去?」還沒等到對方回答,剛才開口批評的那個人,看起來似乎屬於大師級之類的人物,也是很具有權威的人士,又搶著說話了:「你何必問他,他自己都不知道要從那裡出去,還在那裡吹牛。上游那裡還不是跟灰河這裡一樣難熬,遲早還不是要被沖刷下來,何必理他!」。於是大家又安靜地跟著他喃喃地唸起彌陀來了。想一想,權威人士就在自己身旁,跟我們在一起感受著灰河的痛苦,我們不聽他的,難道要相信那個已經距離我們很遙遠,只聽得到聲音卻看不到人影的勇者嗎?這是人之常情,不難理解的。
然而遠處傳來的呼喚聲音遼繞河畔、盈迴耳際,從他肯定的語氣中流露出智慧與慈悲,而且已經有人跟著走上去了,於是我決定也要放手一搏,追隨他所提示的方向和路徑逆流而上。起初,真的也是顛三倒四的,擋不住急流的沖擊。慢慢地,我看到他留下來的繩索與浮標,他在繩子上總共留了四個標記,當然是每隔一段就有一個浮標。我好不容易拉住了繩頭,順勢溯溪而上,頓時就覺得輕鬆多了,不再像他那麼辛苦地獨自冒險、奮鬥,才為大家找到出路,多麼令人感謝!繼續朝著浮標前進,猛然回首,已經看不到下游那些同伴們了。這時才警覺到,原來第一個浮標已經出現在眼前了,而這個地方的水深也比較低淺了,水流也比較緩和了,棘刺也少很多了。這時,夜色已漸漸褪去,光線也轉趨明亮了。我循著光明望去,終於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美麗景象─先是一片開闊的平地,可以站在那兒觀察四方。接著又看見一座由硬質花崗岩所構成的大石山,任風吹雨打也不會崩壞,不會穿孔。而那個逆流奮鬥的勇士早已登上山頭,享用著清涼池中的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用的時候不會噎著,嚥入喉嚨裡也不會嗆著,飲用完了但覺身體安適。不管是飲用還是沐浴,都可以讓人離諸熱惱。山上的池中長著很漂亮的七種蓮花,所謂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非常微妙香潔。嗅聞了花香之後,可以循著四層階堂再登上石山高處,那裡有個五角形的樓閣,裡面有種種枕褥,散華遍佈,莊嚴勝妙極了。而在其中隨意坐臥,涼風從四方吹來,令人覺得身心安穩。但見那個勇者正身端坐在七重高聳的行樹下,高聲呼喚著:「灰河南岸極熱,又有很多荊棘利刺,大家趕快離開那黑暗的地方,到這充滿光明又美妙安樂的世界來吧!」
經過了十餘年的努力,我終於走出了灰暗又熾熱的溪流幽谷,見到了我日夜所思念的極樂勝境。我興奮地讚頌著無量光明的佛陀,他豈是別人,正是高坐在林間樹下那位勾達摩世尊啊!我熱切地品嘗著極樂淨土的安詳與寧靜,內心澎湃洶湧,久久不能自已。多年來的懵懂,恰似微風吹散迷霧一般,頃刻之間煙消雲散,一目了然。原來極樂世界裡隱藏了天大的秘密,如今謎底揭曉了:
(1)所謂「灰」者,指的就是娑婆世界裡所充滿的貪瞋癡三毒。
(2)所謂「河」者,指的就是三種渴愛─感官欲望的渴愛,形象存在的渴愛,沒有形象的渴愛。
(3)南岸極熱者,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感官的內、外作用之處。
(4)荊棘利刺,指的是五種感官欲望的享樂功能。
(5)天色暝暗,指的是無明障閉了慧眼,讓人看不到出路。
(6)河中很多人,指的是沒有聽聞或聽不懂真理的愚癡凡夫。
(7)河流指的是生死瀑流。
(8)逆流的勇者就是追求解脫之道的菩薩。
(9)手足勤奮逆流而上,指的是精勤修學。
(10)光線轉趨明亮指的是認識法要了。
(11)一片開闊的平地指的是持戒。
(12)觀察四方指的是思惟四聖諦。
(13)大石山指的是不動搖的正見。
(14)八分水者乃是指八聖道。
(15)七種蓮花指的是七覺分。
(16)四層階堂指的是四如意足。
(17)五柱帳指的是五根。
(18)正身端坐指的是無餘涅槃。
(19)散華遍佈指的是各種禪定的解脫、三昧、正受。
(20)隨意坐臥者指的是如來、應供、等正覺。
(21)四方風吹指的是四種增上心,見法安樂住。
(22)高聲呼喚指的是轉法輪。
(23)出聲詢問出路者指的就是舍利弗、目揵連等諸大聲聞賢聖。
(24)發言阻止眾人跟隨者是指六師外道。
當我拉著繩子使勁地跳回當下時,才發現自己剛才竟然透過原始聖典而穿梭時空,融入了二千年前的情境裡。原來佛陀滅度後約五百年間,也就是公元紀元前後,那時彌陀信仰興起,印度西方的大乘師們熱衷於從原始的佛典─阿含經裡取材加以編纂,使它更擬人化、故事化、寓言化。上面所記述的,就是我把最原始的聖典─《雜阿含經》第1177經(根據大正藏的排列方式,若參考《雜阿含經論會編》,則在上冊第348頁)加以改編寫成。目的是要讓大家瞭解,在大乘初興的時代裡,大乘師就像我現在一樣,喜歡憑著個人的才華和感性來改編經文,認為更親切動人,更容易為信眾所接受,更容易宏暢佛法。卻萬萬沒有想到,編撰的故事原是立意很好的寓言,經過了多方的輾轉流傳,卻把故事寓言裡的表象當真,完全忘了其中原本所蘊含的真義。就像手指頭本來只是用以指出月亮的方位而已,後人卻把手指頭就直接誤認為是月亮了。事實上,《雜阿含經》第1177經,這篇〈灰河喻〉,也很可能是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才增補上去的北傳寓言作品,因為它的用語出現了《雜阿含經》裡所沒有的,也是佛陀的時代裡所沒有的「菩薩摩訶薩」一詞,在南傳的《相應部》裡也找不到這篇經文。因此,我才試著將它的情境稍作增添,用以說明極樂世界的源流。其實這篇寓言式的經文寫得很好,寓意也交代得很清楚,讓人知道要循著聲聞的道跡,由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的途徑,才能出離娑婆之苦,到達解脫的彼岸─極樂淨土。這原本是很清楚的事,但是到了公元紀元前後,《阿彌陀經》的作者就把它改編得更加活潑生動、富麗堂皇了,以致讓後世的人們,完全迷惑在極樂的光景裡,完全忘了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一味迷信地想要不勞而獲,方便地檢取現成的果實。如果真有這麼便宜的事,世尊又何必誨人不倦地說法四十五年;而三藏十二部,比丘227戒,比丘尼311戒,四禪八定,37道品,乃至所有戒、定、慧學還有什麼價值可言?
謎底揭曉了,真相是無情的。其實您只要把〈灰河喻〉和《阿彌陀經》仔細地對讀,還是可以從後期的《阿彌陀經》中看出真相的蛛絲馬跡,不知道您有沒有勇氣再看下去?如果您的偶像垮了,如果您的世界崩塌了,請相信我也曾經深嚐過這一份痛苦。但期盼您能夠從廢墟中勇敢地再站起來,因為您已經知道了明確的方向。何況《彌陀經》中還蘊含著另一層次的寓意呢,這是歷代祖師大德們所未曾解開的,您想再深入地瞭解嗎?祝福您有追尋真理的勇氣和決心。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Sādhu! Sādhu! Sād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