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獄十王圖」)
《中阿含經》卷12〈王相應品6〉:「以沸洋銅灌其口中」(CBETA, T01, no. 26, p. 505, c14-15)
《佛光大辭典》與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未收「洋銅」此一詞條,《大智度論》卷13〈序品1〉:「若所噉食,則是吞燒鐵丸,飲熱洋銅」(CBETA, T25, no. 1509, p. 154, b26-27)。
「洋銅」此一詞彙最早出現在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3:「或為餓鬼,[36]洋銅沃口,役作太山;」(CBETA, T03, no. 152, p. 15, c25)[36]洋=煬【宋】,=烊【元】【明】。
與三國吳、支謙譯《法句經》卷2〈利養品33〉:「寧噉燒石,吞飲[31]洋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CBETA, T04, no. 210, p. 571, c26-27)[31]洋=鎔【宋】【元】【明】。
《法句經》卷2〈沙門品34〉:「禪無放逸,莫為欲亂,[8]不吞[*]洋銅,自惱燋形。」(CBETA, T04, no. 210, p. 572, a16-18)[8]不=夫【宋】,=無【元】【明】【聖】。[*31-1]洋=鎔【宋】*【元】*【明】*。從「異讀」看來,「洋銅」不是指「西洋進口的銅」,而是指「煬銅,烊銅」,是溶解成液體的銅。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卷1:「亂酒無禮節,洋銅沃其口,」(CBETA, T14, no. 492a, p. 754, a19-20),《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卷1:「洋銅以飲之。」(CBETA, T17, no. 729, p. 521, a5-6)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與《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雖題為後漢安世高所譯,但是未可盡信,不宜執為安世高譯經。
三國吳、支謙譯《佛說阿難四事經》卷1:「寧[43]洋銅灌口,利刀截舌」(CBETA, T14, no. 493, p. 757, b28-29),[43]洋=烊【宮】。《佛說孫多耶致經》卷1:「寧吞熱鐵,飲[29]洋銅」(CBETA, T14, no. 582, p. 966, c10-11),[29]洋=烊【宋】【元】【宮】。
在漢譯佛教文獻之外,最早出現「洋銅」兩字的中土文獻為晉陶弘景《真誥》卷19:「乃洋銅灌廚籥,約敕家人,不得復開。」此處「洋」即是「烊、煬」,作為動詞「融解」。
==========
今日台語稱「溶解、融解、熔解」為「iunn5-khi3」,「熔、溶、融」讀音正是和「洋」字相同。
《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養」字為「羊、食」與「庠」字的聲符都是「羊」音,所以讀音應該是「iunn5、iunn2」。《孟子、滕文公》「庠者養也」,這是古代字典《說名》以「聲」訓「義」的方法。
==========
今日台語稱「溶解、融解、熔解」為「iunn5-khi3」,「熔、溶、融」讀音正是和「洋」字相同。
《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養」字為「羊、食」與「庠」字的聲符都是「羊」音,所以讀音應該是「iunn5、iunn2」。《孟子、滕文公》「庠者養也」,這是古代字典《說名》以「聲」訓「義」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