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發爐、起童、尪姨、桌頭


發爐 huat-loo5:是指插在香爐裡的香,因為週圍溫度過高,成為明火,起火燃燒。台灣習俗,將「發爐」當作神明降臨的一種表象。有人將生氣、或熱衷於一件事,也稱作發爐。
起童 khi2-tang5:台語稱「乩童」為「童乩 tang5-ki1」,「乩童」在煙霧繚繞之下,或者在以「魚刺劍」反手擊傷背部流血的情況之下,精神恍惚,即將進入「神靈附身」的表象,外人可以觀察到「乩童」一直搖頭,有時會口吐白沫,胡言亂語,暴走,或者全身顫抖;台語稱此一情況為「起童」,意思為「神靈開始在乩童身上附身」。當然,也有「乩童」因為工作需要,其實並未「起童」,卻偽裝一些表象讓人誤認他已經「起童」。
尪姨 ang1-i5:「尪姨」可能應該寫作「尪夷」,因為我小時候見到的尪姨都是男生。一般認為,「尪夷」就是平埔族遺留下來的巫醫。「尪夷」一般在執行醫療或問神時,頭上會像日本人那樣綁著一條紅布帶,所以台語也稱他們作「紅頭仔 ang5-thau5-ah」。1960年代,彰化侄兒發燒不退,家裡大人會請「尪夷」作法,通常要帶一盤白米,買金紙與香,一件小孩子的衣服;「尪夷」將衣服鋪蓋在那盤生米之上,「作法、請神」之後,那盤生米會出現凹陷,依照凹陷,「尪夷」會指示往哪個方向燒金紙、或其他消災的方法。住在新竹市的同事跟我說過,約1990年他的小孩發燒不退,看了多位醫生也不見效,著急之下,請示「尪夷」,「尪夷」要他們夫妻朝某個方向燒香、燒金紙;沒幾個小時,小孩就退燒病癒。可見新竹市內的某個角落還有「尪夷」。
桌頭 to3-thau5:在彰化見到的「尪夷」,在桌邊還有一個人,他負責解釋「尪夷」的指示。也就是「譯者」,將神明透過「尪夷」發出的話,寫出的字,用一般愚夫愚婦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釋出來。所以台語有一句話「一個作童乩,一個作桌頭 tsit-eh-tang5-ki1, tsit-eh-to3-thau」,也就是「一搭一唱,套話騙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