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屈大成〈姉崎正治有關《雜阿含》整編之研究〉讀後感


屈大成姉崎正治有關《雜阿含》整編之研究〉讀後感
                蘇錦坤

香港城市大學屈大成教授在《圓光佛學學報》26(201512月出版,155-180)發表了論文姉崎正治有關《雜阿含》整編之研究〉,理清了一段與雜阿含經》次序整編有關的公案,也較詳盡地介紹姉崎正治教授與其作品。
《大正藏》收錄了三本《雜阿含經》,一為譯人不詳(附吳、魏二錄)的單卷本《雜阿含經》(T101)27經,二為譯人不詳(附秦錄)20卷本《別譯雜阿含經》(T100)364經,三為求那跋陀羅譯的50卷本《雜阿含經》(T99)1362經。
T101雜阿含經》無攝頌, T100《別譯雜阿含經》有31首攝頌;T99雜阿含經》有15首攝頌(其中有一首是「內攝頌」),全都位於〈五陰誦〉之中
呂澂 1923年《內學》第一輯發表了〈《雜阿含經》刊定記〉,指出《瑜伽師地論》85-98卷為雜阿含經》的本母,依此本母可以適切地還原T99雜阿含經》的次序。印順法師受到呂澂此文的啟發,並且藉助T100《別譯雜阿含經》與T99雜阿含經》的攝頌,於1983年在台灣出版了雜阿含經論會編》一書,重新編列T99雜阿含經》的次序,將《大正藏》《雜阿含經》1362經改編而成為13412經。
問題不是在怎會將1362經擴編而成為13412(實際上,依印順法師的編經原則,至少還可以再增加一、兩百部經號);問題在於巴利《相應尼柯耶》有56相應,印順法師的《雜阿含經論會編》卻編了51相應」,有15 學相應〉、〈16不壞淨相應〉、〈20剎利相應〉、〈31大迦旃延相應〉、〈32阿難相應〉、〈37天相應〉、〈38修證相應〉、〈40不壞淨相應〉、〈43馬相應〉、〈44摩訶男相應〉、〈47外道出家相應〉、〈48雜相應〉、〈50病相應〉、〈51業報相應〉等14個「相應」為巴利《相應尼柯耶》所無,不知是印順法師自己命名,還是他立論有所依從。同一書中也編列了七〈誦〉,也一樣不知其由來。
蘇錦坤於2014年底在《法鼓佛學學報》15(67-108)發表了 〈「讚佛偈」--兼論《雜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異同〉一文,此文的主軸雖然是從所謂「讚佛偈」的有無去評論巴利《相應尼柯耶》、T100《別譯雜阿含經》與T99雜阿含經》三書版本譜系的親疏,但因涉及漢、巴「天子相應」的結構與內涵, 蘇錦坤此文進一步推論,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的七誦、51相應的結構,可能是參考日本《國譯一切經˙雜阿含(1935年,八誦、48相應)而有所增刪。
屈大成此文填補了這段空缺,將印順法師的參考資料從1935《國譯一切經˙雜阿含》溯源到1908前後姉崎正治有關《雜阿含》整編之研究。此文提到蘇錦坤〈「讚佛偈」〉一文關於此一參考資料的缺失。本文接著指出屈大成此文的幾點不足之處,並非有意吹毛求疵,而是想得到相互切磋之益。
1. 162頁,「漢譯『四阿含』一些字詞來自巴利語,漢譯『四阿含』一些音譯詞顯示來自梵文
 漢譯『四阿含』源頭文本的語言是一個複雜的議題,似乎不宜在短短一頁給出一個結論。而且,此一議題應該分別探究,不應該將「四阿含」當作一個語言文本來探討。
2. 164-165頁,「(2)『蘊品』保留了15首『嗢拕南』。『嗢拕南』,音譯詞,梵語 uddāna,巴利語udāna,意譯為「攝頌、總頌、結頌、錄偈」等」。
實際上,巴利語uddāna為「攝頌」,利語udāna為「優陀那」,「優陀那」有兩個字義,一是「感興而發的詩頌」,在巴利文獻裡,佛陀、佛弟子、婆羅門、天都有「優陀那」的記載。第二種是「十二分教」的一種,目前巴利《小部尼柯耶》有《優陀那》一經。
而「結頌」又與「攝頌」、「優陀那」不同。「攝頌」位於「流通分」之後,如《雜阿含7經》:「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無常及苦空,非我正思惟;
 無知等四種,及於色喜樂。」(CBETA, T02, no. 99, p. 1, c19-21)
「結頌、重頌」位於「流通分」之前,如《雜阿含265經》:「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69, a16-b3)
而且,究竟是先有長行,世尊再「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還是「先有偈頌,再隨宜以長行解說」,是否與「祇夜 geyya」的古義有關,都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參考書目

一、佛教經典與工具書
《大正新修大藏經》,(1983),日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授權新文豐出版公司翻印。台北市,台灣。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2014),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台北市,台灣
《漢譯南傳大藏經》,(1995),元亨寺妙林出版社,高雄市,台灣。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光碟,(2006),印順文教基金會發行,新竹縣,台灣。

二、中文著作
印順法師,(1983, 1994),《雜阿含經論會編》,正聞出版社,台北市,台灣,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再版。
屈大成,(2015),〈姉崎正治有關《雜阿含》整編之研究〉,《圓光佛學學報》第26期,155-180頁,圓光佛學院,中壢市,台灣。
蘇錦坤,(2008),〈《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正觀雜誌》45期,5-80頁,南投縣,台灣。
蘇錦坤,(2009a),〈《雜阿含經》攝頌初探---兼談印順導師在《雜阿含經》攝頌研究的創見〉,《福嚴佛學研究》4期,89-139頁,新竹市,台灣。
蘇錦坤,(2009b),〈再探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馬德偉教授〈《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的回應〉,《正觀雜誌》51期,1-30頁,南投縣,台灣。
蘇錦坤,(2010a),〈《增壹阿含經》攝頌初探〉,《福嚴佛學研究》5期,59-114頁,新竹市,台灣。
蘇錦坤,(2014) 〈「讚佛偈」--兼論《雜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異同〉,《法鼓佛學學報》15期,67-108頁,法鼓佛教學院,新北市,台灣。

三、日人著作
姉崎正治 Anesaki Masaharu, (1908), The Four Buddhist Āgamas in Chinese 漢譯四阿含, Transaction of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35/3), pp. 1-138, Japan.
椎尾辨匡(註譯)(1935),《國譯一切經˙雜阿含經》,大東出版社,東京,日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