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法友飛鴻 134 -- 《法句經》對應偈頌

P1170426

Yifertw.   2015.1.25

沒人發言,我來一段當作 icebreaker 好了。 T210《法句經》的「核心26品」有人以為就是巴利《法句經》「26品」的迻譯;此點的結論為:「『核心26品』與巴利《法句經》頗有淵源,但是『核心26品』的偈頌不全是出自巴利《法句經》,巴利《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也非全部在『核心26品』之中。」印順導師說:「(T210《法句經》)所增補的十三品,從品名來說,如「1 無常品」、「3 多聞品」、「4 篤信品」、「5 戒慎品」、「6 惟念品」、「8 言語品」、「33 利養品」,都與說一切有部誦本(三三品本)相同;以「無常品」為第一品,也與三三品本相合。」但是,此七品能否就指稱其來源為梵文《法句經》呢?或者說這是與今本梵文《法句經》(Udaanavarga)極為相近的版本呢?從對應偈頌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初步判定。

================

李.   2015.1.29

奧斯陸大學網站上的對應英譯是:

25. The Buddhas, the pratyeka Buddhas, and the disciples of the Buddhas cast off this body; what is the use of speaking of the ignorant crowd?

這一句應該不是: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

26. There is no place where is not the pain of death, not in the sky nor in the midst of the sea, not even if one enters into the clefts of the mountains.

這一句才是吧?或者說這個從藏本翻譯過來的英文是有問題的?

========================

Yifertw.   2015.1.29

通常「對應偈頌」的判定,要以「梵文本」、「巴利本」、「犍陀羅語本」、「波特那本」之間去比對字句,再佐以漢譯。這樣子的判定程序比較靠譜。

萬不得已,才純粹以「漢譯之間」或「漢譯與他本之間」來判讀。

梵文《法句經》 1.25 頌與巴利《法句經》128頌的對應並無問題。

K. R. Norman 譯巴利128頌為:

Not in the sky, not in the middle of the sea, not entering an opening in the mountains

  is there that place on the earth where standing death would not overcome one.

所以,此一「對應偈頌」的判定應無問題。參考 Anandajoti 的對應偈頌對照表,也是作相同的判定。

http://www.ancient-buddhist-texts.net/Buddhist-Texts/C3-Comparative-Dhammapada/CD-09-Papa.htm

奧斯陸大學網站上的對應英譯,應該是依據藏譯所作的翻譯,如果你比對此一大學網站與我的「對應偈頌」,應該可以發現不少差異。

他的對應偈頌(梵文偈頌與《法集要頌經》的偈頌之間),常有訛誤,不盡可信。

 

1.25

naivāntarīkse na samudramadhye na parvatānām vivaram praviśya /

na vidyate 'sau pṛthivī pradeśo yatra sthitam na prasaheta mṛtyuḥ //

128

Na antalikkhe na samuddamajjhe, na pabbatānaṃ vivaraṃ pavissa;

Na vijjatī so jagatippadeso, yatthaṭṭhitaṃ nappasaheyya maccu.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