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彼岸道品第一問, 阿逸多問--6



照片中的花是「立地金蓮」,版主在石門水庫附近的崑崙藥用植物園見到,樣子像蓮花,名字是蓮花,卻絕對不是蓮花,藥性與生態都與蓮花不同。

有時,我會想,有些人學佛就像見到魔術師一樣,只要見到不可思議的事件,就五體投地,深心供養,其實這不是「信」,也不是「四不壞信」。你能想像對著世界知名魔術師 David Copperfield 或者 Cyril Takayama 下跪頂禮的景象嗎?別人會說他是瘋子,魔術師會認為他是傻子。另外有人學佛像是參加股友會一樣,「上面」只是給一支明牌,一群人瘋狂去買,也賺了錢,因此也得到身心安頓,直到有一天,股市崩盤,手上資金頓時成為紙上富貴,才知道那個人是「股市名嘴」,而不是「活佛」,才知道那個人是「大輸」,而不是「大師」。

記得有一次(西元1998年)在美國洛杉磯參加佛學讀書會,帶頭的「學長」信心十足地說,增長菩提心就不會像迦葉、阿難、舍利弗、目犍連般焦芽敗種。我連忙起身說:『學佛未到七地菩薩,大可不必抨擊世尊跟前的聖弟子。』後來這位「學長」又說道:『其實什麼是邪道,什麼是正法,十分容易分辨,就像一般人說的沒有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走路。』我又起身抗言:『不對,要依師學習經年累月才有能力建立正見,分辨這種此是佛說、那種與佛說相違。』後來在 2003 年於福嚴精舍親自向印順導師請示佛法,我問:〔在龍樹菩薩的論中,在雜阿含經中,仍然有一些片段不容易辨別是否符合佛法?或是違背佛法?是真實說?還是方便說?是否有一把尺讓學佛的人輕易地辨別這是早期佛法、這是晚期佛法?這是佛法、這是相似佛法、這不是佛法?〕導師停了一下子,才緩緩的說:〔這個不容易。要在經論裡釐清這些差別,非常不容易。〕原以為導師會以三法印回答這個問題,只要符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就是佛法,反之,就不是佛法。

導師沒有用耳熟能詳的根本說法作為答案,有點出乎常情,卻又是導師的殷勤叮嚀。
1033 無明能遮蔽世間,放逸令世間無光輝;

貪欲能污染世間,苦是世間的大怖畏。

1034 眾流到處流動,如何制止眾流?

請告訴我如何制止眾流?如何才能阻止眾流?

1035 世間所有眾流,念處可以制止眾流;

我來告訴你如何制止眾流,依慧可以阻止眾流。

1036 慧、念和名色,朋友請告訴我,在何處它們會停止?

1037 阿逸多啊,你的問題我今回答你。

怎樣能滅除一切(念慧與名色)?

識滅則一切(念慧與名色)永滅。

1038 那些已經了悟佛法的(阿羅漢)弟子與各種有學,

他們應該有怎麼樣的行為?請大師為我解說。

1039 不應繫著貪欲,心意不染不濁;

比丘應善巧於諸法,具念地遊行乞食。

在《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相當的翻譯為:

1034 諸流處處漏,是漏誰能止?

當說誰防護?眾流誰所偃?

1035 世間諸流漏,是漏念能止;

我說能防護,由慧故能偃。

1036 念慧與名色,今問是一切;

何當永滅盡?唯願為我說。

1037 念慧與名色,我說是一切。

若諸識永滅,於斯永滅盡。

1038 若諸善說法,及有學異類;

彼常委能趣,請大仙為說。

1039 不耽著諸欲,其心無濁染;

於諸法巧念,是苾芻能趣。

接下來的1038偈,來頭可大啦!這可是大有名氣,世尊連問舍利弗三次,而三次舍利弗都默然不答的《雜阿含345經》,暫且不管這一部經的全貌,我們就看這一頌怎麼解說了?
《雜阿含345經》「如我所說,波羅延耶阿逸多所問:『若得諸法數,若復種種學;具威儀及行,為我分別說。』」(CBETA, T02, no. 99, p. 95, b11-14)

《雜阿含345經》的對應經典是《相應部尼柯耶,SN 12.32》「得諸法數,巴利文作Sankhatadhammase,意為以數盡諸法者,指『窮究諸法』或『已證悟諸法』之阿羅漢。1038偈,楊郁文依據巴利文的翻譯為:『所有已證悟諸法者,及諸有學與凡夫們;此等輩(應該)具備(那些)之威儀,我所尊敬者,請為我解說。』法數Sankhatadhamma之數為sankhata,是sankhayati的過去分詞,此字有兩種意義:一為計數,一為開顯、開悟,此字應譯為『已經悟法的人』,譯為「法數」是不恰當的。

菩提比丘的英文翻譯為:

Those who have comprehended the dhamma,

And the manifold trainees here:

Asked about their way of conduct,

Being discreet, tell me, dear sir.

那些已經了悟佛法的(阿羅漢)弟子與各種有學,

他們應該有怎麼樣的行為?友,請為我謹慎解說。

《大智度論》卷3〈出序品、共摩訶比丘釋論〉:如佛問舍利弗、如波羅延經阿耆陀難中、偈說:『種種諸學人,及諸數法人,是人所行法,願為如實說。』

句意很簡單,僅僅是問「阿羅漢與諸有學(所謂的四聖八賢)是有怎樣的行為」,只是翻譯得複雜難懂而已。

所以 1038頌有巴利文獻的《經集》與《相應部尼柯耶,SN 12.32》、漢譯的《雜阿含345經》與大乘論典《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可以說是十分熱鬧。

1039 頌的回答是不應繫著貪欲、心意不染濁、善巧於諸法,同時具念。詳細的意義我們留待《雜阿含345經》研討。

在《瑜伽師地論》1037頌與1038頌之間還有兩首偈頌,是《彼岸道品》〈阿逸多問〉所無的,K. R. Norman 博士指出這兩頌是 1110頌與1111頌,有趣的是,不僅玄奘法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有此兩偈,現存的梵文殘卷也有此兩偈頌。

為什麼《瑜伽師地論》在《彼岸道品》第一問〈阿逸多問〉的地方,會出現第十四問〈烏陀夷問〉的偈頌?

是《經集》《彼岸道品》第一問〈阿逸多問〉沒有此兩偈比較正確?還是《瑜伽師地論》有此兩偈才正確?

1110 How is consciousness stopped for one who wanders mindfully? Having come to ask the Blessed One, let us hear that word of yours.

1111 If a person does not enjoy sensation, internally or externally, in this way consciousness is stopped for him wandering mindful(ly).

1110 云何念所行,諸識當永滅?

今請垂方便,為釋令無疑。

1111 於內外諸受,都不生欣樂;

如是念所行,諸識當永滅。

1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有關是否符合佛法,我曾在內觀禪林與一位Eric 先生有過討論,雖然我引了一些經文証明我的看法,但Eric 似乎都沒看到.

雖然不見得正確,可供你參考一下.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56&forum=6

台語與佛典 提到...

安可先生,我不同意引文的說法,也不了解你的主張是什麼。

匿名 提到...

為什麼會先不同意才不了解?

如果我記得沒錯, 自己是先對人生有了一些想法後才真正接觸佛法,所以對於佛法的抉擇其實充滿了成見. 但為什麼在這麼多宗教及哲學思想偏偏認同了佛教,而且只認同了龍樹中觀學派以前的佛教,自己以為並非偶然.

我的主張很簡單,就是阿說示對舍利弗所說的緣起偈:
諸法因緣生, 緣謝法還滅,
吾師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因為這個偈,所以需要解脫,對於和解脫無關的學說法門,都是戲論,只會增益生癡.(這是我所引的經文的說法).譬如我每天早上起來讀法句經一偈,就會想自己有沒有作到,如果有作到就好,沒有作到就想辦法作到. 這些原始的經典沒有多餘的廢話,照著作就會讓你在解脫的路上前進.雜阿含經也一樣. 只要這兩本都作到了,對我來說就夠了,我的根機大概就只是這樣了.

台語與佛典 提到...

也許我經由你所附的網址,讀到的不是你所要我讀的那一篇。這需要你自己來確認。如果文章太長,你可以剪貼發表在地圖日記,http://map.answerbox.net
不然,我永遠不會了解你的論點或想法是什麼。
不同意,是你所附的網址銜接的僅有慧觀法師的看法,我不同意他的說詞。這也沒什麼特別,我有很多見解,也不見得有多少人同意。
大致上來說,修學的路上至少需要一位老師,切忌以少為多,切忌畫地自限。世尊的素樸之教雖然簡潔,可是也並非一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類的口訣,就能夠萬事成辦咧

匿名 提到...

我想再補充一點好了,至於內觀禪林的討論沒看到也沒關係。

佛說:世間若無老病死三法,無有如來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

這就是說我們今天之所以能聽聞佛法,是因為老病死,如果沒有老病死,譬如世界末日讓所有有情消滅(緣謝了),世尊的法就滅了。所以我抉擇法的準則大概就是對袪除煩惱有幫助的部份。唯識學的本體論就算沒有錯,卻像佛身後那一片樹林,而非佛手中的葉子。當然有些人認為了解那些有助於他的解脫,那實在不是是非對錯的問題。

台語與佛典 提到...

《雜阿含296經》卷12:「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CBETA, T02, no. 99, p. 84, b19-20)
你說的【如果沒有老病死,譬如世界末日讓所有有情消滅(緣謝了),世尊的法就滅了。】
是與經文的意見不同嗎?

匿名 提到...

(三四六經)卷14 T02n0099_p0095c17(00)
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
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
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
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
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
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
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
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我在內觀禪林所引的經文為249及64經:

249經 阿難問及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更有餘不。
舍利弗認為那些問題都是虛言. 所以唯識學的第七及第八識
也是虛言.

64經 所謂"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癡, 以非境界故." 說
的就是唯識學的說法非境界故, 愈說只是讓人愈糊塗罷了.

非但是唯識學已經偏離佛陀本意, 就是中觀學說其實也是不可
說的.

匿名 提到...

《雜阿含296經》卷12:「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CBETA, T02, no. 99, p. 84, b19-20) 這個"法"即是緣起偈所說的緣起法, 世尊就是悟到這個道理才解脫的,緣起法是常住的,是世尊發現的,不是他發明的;和他教我們如何解脫的法是不同的東西。不過世尊教導緣起法也是著重在修行方面,而不在解釋宇宙的真理。
緣起偈還有一個版本: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緣起性空”大概就是這樣來的。

台語與佛典 提到...

1. 《雜阿含296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這個"法"即是緣起偈所說的緣起法,我認同你的見解。
但是,你是否知悉這十二緣起每一項的法義?你知道「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是誤譯?(如果漢巴梵經文有共同來源的話)。對應的巴利經文是什麼?
2.是的,我同意你的看法:緣起偈有多種漢譯。
諸法因緣生, 緣謝法還滅,
吾師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這是和巴利版本最接近的譯文。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這個譯文應該不是忠實的翻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另一偈,可是有人把它和緣起偈弄混了,說此偈是阿說示替舍利弗講的偈。

3. 你所引的《雜阿含64經》「阿難問及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更有餘不?舍利弗認為那些問題都是虛言」,這正好是《經集》《義品》的一偈,解說還蠻複雜的,應該在此「部落格」得「雜阿含精讀書會」有貼出,我查完後再回答。

4. 我還是希望你回答我的問題:「你說的【如果沒有老病死,譬如世界末日讓所有有情消滅(緣謝了),世尊的法就滅了。】
是與《雜阿含296經》經文的意見不同嗎?
5. 答應的《義品》整理,因為趕一些其他論文,還未整理,有所耽擱,抱歉。

匿名 提到...

1. & 2.
為什麼我會覺得佛是悟到緣起學說才解脫,本來也是猜的, 但最近讀到法句經153及154後才發現這二偈世尊在悟道所歡呼而歌頌的東西正是緣起理論的雛型:

經多生輪迴,尋求造屋者,但未得見之,痛苦再再生。
已見造屋者!不再造於屋。椽桷皆毁壞,棟樑亦摧折。我既證無為,一切愛盡滅。

「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是誤譯? 我不知道, 對應的巴利經文我都只看www.accesstoinsight.org
中的英譯, 並不完全, 而且順序及文字也不盡相同. 可否請你示下.

3. 感謝你又提供了這個寶貴的訊息, 若有貼出, 必細心研讀.
4. 296經所說的是緣起法, 與我所說世尊的法是不同的啊!
緣起偈不是說"緣謝法還滅", 世尊的法也不例外啊.
即使緣起法是常住的, 如果世界末日讓所有有情消滅,那無論296經的原意為何,世尊也不會在乎吧!
5. 慢來! 慢來!

匿名 提到...

>> 3. 你所引的《雜阿含249經》「阿難問及六觸入處盡,
>> 離欲、滅、息沒已,更有餘不?舍利弗認為那些問
>> 題都是虛言」,這正好是《經集》《義品》的一偈,
>> 解說還蠻複雜的,應該在此「部落格」的「雜阿含
>> 精讀書會」有貼出,我查完後再回答。


終於發現你是貼在彼岸道品讀書會的最後最後一篇,烏波斯婆問-4。
所謂虛言或者戲論,即是討論無從討論的課題。英譯成:
"to complicate non-complication"-- 頗有庸人自擾之意;
"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則是
“the stopping, the allaying of complication”。

台語與佛典 提到...

《瑜伽師地論》是將 papañceti 解釋為「思惟觀察」,而將vadaṃ appapañcaṃ作為「不應道理的戲論」,參考萬金川先生的《龍樹的語言概念》,書中就papañca作了精闢的解析。
原來的字可能是apañca,古譯為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