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劉攽,《彭城集》,有〈蠻請降〉七言絕句三首。
這裡只討論第二首與第三首:
官軍萬人宿山下,百姓避兵多曠野,秋來雨足荆棘生,鄰里無復歸耕者。
縣官斬敵予金帛,健兒見賞不見賊,
聞道殺人多老農,至今過客猶凄惻。
「攽」字讀如「賓」,意思是「分」。
宋朝劉攽與王安石、蘇東坡同一時期當官,側記宋神宗時官兵與四川瀘州的夷族打戰。
選讀這兩首詩有兩層意義,
------
第一層意義:
第二首寫官軍萬人駐於山下,百姓躲避戰事也散居曠野,日久田中荒蕪荊棘叢生,雖然遣詞用字僅提及農夫無法耕作,但是詞外之音可知百姓無糧米可以食用,飢貧的景象可以想見。
這一首只是為下一首鋪陳,百姓散居曠野,接著政府以殺敵為賞,官軍蓄意將農民當作叛賊,結果殺農夫又不需格鬥血戰,手到擒來,殺人領賞。
結果叛兵招降,死者反而是無辜的老農。
這跟二二八事件之後,舉報匪諜成案,匪諜家產充公,舉報者可以得到充公財產的百分之三十的獎金當獎賞,所以,有人舉報以貪人財產。雖然受害者以台籍居多,但也有外省籍受害,情況約略與不殺賊而殺民相當。
------
第二層意義:
是探討古漢語讀音。
第二首「健兒見賞不見賊」與「至今過客猶凄惻」,以當代華語讀來「賊」、「惻」兩字似未押韻。
「惻」字讀如「測」,《廣韻》及《說文》都標作「初力切」,這是「入聲字」,以台羅標音為「tshat」,與台語「油漆」的漆字讀音相同。《說文》稱此字「从心則聲」,表示這是一個「形聲字」,部首(形符)是「心」、聲符是「則」。字義為「哀傷、悲痛」。
「賊」字讀如「ㄗㄟˊ」,這一字的華語讀音很奇怪,就是「ㄗㄟ」只在第二聲有字,而且只有單一一個賊字,其他如第一聲、第三聲、第四聲都沒有對應的字。《廣韻》標作「昨代切」,這是「去聲字」;還有「昨則切」,這是「入聲字」。前者以台羅標音為「tsai7」,後者以台羅標音為「tsat」(讀音如「一節甘蔗」的「節」)。《說文》稱此字「从戈則聲」,表示這是一個「形聲字」,部首(形符)是「戈」、聲符是「則」。《說文》只標「昨則切」的「入聲」字音。
台語讀音為「tshat」。
第一首「百姓避兵多曠野」與「鄰里無復歸耕者」,以當代華語讀來「野」、「者」兩字似未押韻。
以台語讀來,「野 ia2」、「者 tsia2」,完全符合押韻需求。
第二層意義:
是探討古漢語讀音。
第二首「健兒見賞不見賊」與「至今過客猶凄惻」,以當代華語讀來「賊」、「惻」兩字似未押韻。
「惻」字讀如「測」,《廣韻》及《說文》都標作「初力切」,這是「入聲字」,以台羅標音為「tshat」,與台語「油漆」的漆字讀音相同。《說文》稱此字「从心則聲」,表示這是一個「形聲字」,部首(形符)是「心」、聲符是「則」。字義為「哀傷、悲痛」。
「賊」字讀如「ㄗㄟˊ」,這一字的華語讀音很奇怪,就是「ㄗㄟ」只在第二聲有字,而且只有單一一個賊字,其他如第一聲、第三聲、第四聲都沒有對應的字。《廣韻》標作「昨代切」,這是「去聲字」;還有「昨則切」,這是「入聲字」。前者以台羅標音為「tsai7」,後者以台羅標音為「tsat」(讀音如「一節甘蔗」的「節」)。《說文》稱此字「从戈則聲」,表示這是一個「形聲字」,部首(形符)是「戈」、聲符是「則」。《說文》只標「昨則切」的「入聲」字音。
台語讀音為「tshat」。
第一首「百姓避兵多曠野」與「鄰里無復歸耕者」,以當代華語讀來「野」、「者」兩字似未押韻。
以台語讀來,「野 ia2」、「者 tsia2」,完全符合押韻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