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法友飛鴻 299:阿育王和素食


曾銀湖 
2017年3月4日 · 印度阿育王一向被視為護持佛教不遺餘力的聖王,事實上他也嚴重地破壞了佛教。
----------
3.3 造成混淆的素食帝王—阿育王  
  公元前325年,旃陀羅笈多(阿育王的祖父),驅逐亞力山大入侵印度所餘留的馬其頓政權,建立了強盛的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於晚年,捨棄王國,追隨耆那大師修行,甚至遵守教義而活活地餓死。旃陀羅笈多在幾位皇孫中,特別喜愛阿育王,經常教他練習武術。因此少年阿育王深受祖父的影響,尤其是祖父出家奉行耆那教素食主義的身教。公元前258年,依照阿育王留下的碑刻─摩崖詔勒第八章,顯示阿育王於「三菩提」已發深心,皈信佛教。從德里出土的碑勒則顯示:黑阿育的寧靜革命—由暴虐轉向仁慈成為法阿育,始於皈信佛教並奉行不殺生的戒規,進而以君王之尊捨棄了魚、肉,成為一位虔誠的素食主義者。  
  素食主義在印度歷史上,雖然在無數的世代都是生活、信仰和文化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倡導素食主義最轟轟烈烈—以王令立禁屠和保護動物名單的碑勒昭告天下,又以身作則並要求宮廷成員吃素,進而巡迴各地展示皇家素食餐點以勸導人民吃素,而對印度產生最強烈、廣闊、深遠影響的,莫過於阿育王。公元前256年左右,阿育王勒令全國歸順佛法。歸順過程中最直接、顯著而頻頻發生的衝突莫過於「不食魚肉」的飲食主張了。原本以非暴力信仰為核心的素食主義者—虔誠而堅貞的耆那教徒,迅速地滲入了佛教各部派的僧團之中。雪上加霜的是,當年(BC 487)以「不食魚、肉等五項主張」贏得部分比丘支持,因此叛離佛陀而自立門戶的提婆達多教派,歷經百餘年傳承的傳教師和信眾,也都一併被迫再度回歸佛教的園林裡。這些素食觀念堅定不移的耆那教徒和提婆達多的追隨者都迫於帝王的威逼,只好百般無奈地委身於傳統僧團中。表面上雖然是皈信佛教的僧侶,實際上卻絕不可能拋棄自己的信念和戒規。因為昔日的提婆達多原本就是因為認同尼犍(耆那教)外道的非暴力教義,才提出「不食魚、肉」的主張而被世尊所拒絕和喝斥的。這次他所傳承的教派又與耆那教徒捲土重來,引發了更大規模的僧團鬥諍,其所帶來的影響層面就更加廣泛和深遠了。根據《善見律》上的記載,甚至有長達七年的時間,僧團內部都無法和合誦戒,乃至引起阿育王「以王令破僧」,也就是以王家的命令—一位素食主義君王的仲裁令,來強制干預僧團的紛爭。結果不難想見,阿育王提倡、堅持素食主義的結果,再度發揮了「破僧壞法」的作用,造成了佛教分裂成十八個部派的史實,也使四部阿含在第三次集結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滲入了部派的色彩,多少失去了原始聖典的精準度。外道中似是而非,表面近似於佛法的教義或戒規,例如:業與因緣果報、四念處、素食乃是不殺生的慈心…等主張,以及印度舊有的傳說故事和民間習俗,也都逐漸地滲入了教團甚至危及經典的持誦,尤其是後來陸續輯出的《本生經》與《譬喻經》裡。延續到日後,在北傳的《中阿含經》裡也流露出大量融攝外道思想的跡象了。  
  解析不食魚、肉而產生衝突的理由,主要是因為主張、奉行、堅持、隨喜素食主義者,大都堅決地認為只有素食者才是真正持守不殺生戒,只有堅持吃素才是真正清淨和慈悲的行為,也只有嚴格地奉行素食主義才符合非暴力的信仰(耆那教的主張)。在他們看來,那些不斷肉食的人們是不清淨,也談不上慈心,不可能得到安樂,更不可能得到解脫。可是另一方面,從傳統僧團的角度而言,依據佛陀親制的經律,這些堅決主張、持守、奉行或隨喜「不食魚、肉」的素食主義者,卻是很明顯地違破了僧殘第十、十一戒(巴利《比丘律》,也就是第一、第二破僧戒)。這些關係到「破僧、壞法」的僧殘重罪,其嚴重程度已經到了世俗所謂「留校(僧團)查看」的地步了,如果再不肯先行認罪並接受僧伽嚴厲的懲罰,那是無法懺悔清淨的,當然也就無法再繼續參與誦戒了。這樣依法依律嚴格的要求,當然是絕對不可能讓自認為慈悲、清淨的素食主義者所接受。因此,即使在公元前251年左右,阿育王曾經迎請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等到華氏城來熄滅諍論,並舉行第三次結集再度確認經律的教示,依然無法平息僧團內部的鬥諍。縱使後來,阿育王不惜以王家的命令和強權來干預僧團的紛爭,但面對這些不惜以身殉道的素食主義者而言,終歸是無濟於事的。  
  於是,原本東西方部派的分裂,如今再加上部派內部賊住比丘爭論不休的推波助瀾,更加速了各教團內、外的分裂。不但保守的上座部與創新的大眾部之間的差距日趨遙遠,即使戒律鬆弛而一向強調寬容、彈性調整的大眾部本身也不斷地爭議、區隔。十八個部派的大分裂就活生生地發生在歷史上最擁護佛教的阿育王時代。事實上,阿育王朝之後,被外道教義和戒規所混淆的僧團,大都已具有了各自分化後的特質與色彩。日後,某些部派又不斷地吸納阿育王興建大量佛塔所孕育出來的塔寺崇拜者。於是很快地就在百年內,大約在公元前150年左右,僧俗四眾就形成了新興的塔寺信仰集團。他們對於長期混淆的種種外道教義、戒規和印度傳統風俗、習慣和文化,都採取了兼容並蓄的融攝態度,積極地共同促發新興的信仰風潮,這就是大乘信念開始萌芽的契機。  
  大乘兼容並蓄的信念和作風逐漸消瀰了部派的對立和鬥諍,大家又漸漸走回了印度文化的大熔爐裡,也讓耆那教義裡代表慈悲不殺的素食主義,大部分得以長期留存在大乘教團中,持續其堅定的慈悲信念。時至今日,在華人的寺廟裡,仍然處處都可以看到「大雄寶殿」的牌匾。這「大雄」兩個字正是「摩訶毘羅」的意思,也正是耆那教徒所尊崇的教主名號,而不是用以尊稱佛陀的名號。原始聖典上,包括經典和律典,所記載的佛陀九個功德名號中,並沒有任何「大雄」的尊稱;即使是大乘的如來十號或十一號中,也沒有「大雄」的稱號。另外,如果我們今天有機會到印度的耆那教勝地去旅遊,依然可以看到耆那教的吉祥標誌—卐字標記,有的刻畫在聖像的胸前,有的繡在白象的頭飾上,有的呈現於寺廟的建築圖案中。這跟大乘信仰的吉祥標誌—卍字標記,也有著密切的因緣。至於飲食方面,就像台灣的素食館林立一般,耆那教徒所開設的素食餐廳也分佈於海外各處,以方便信徒奉行徹底的素食主義。  
  如今,發生在阿育王時代的僧團鬥諍事件,雖然早已事過境遷,但回過頭來檢視史實和所謂佛教寺廟的現況,正好完全印驗了當年佛陀斥責提婆達多(堅持五項主張)所犯下的雙重重罪:(1)破僧—分裂僧團,(2)壞法—破壞法輪的運轉。終使正法難以長久住世,幾乎已經完全消失於人間。 附記: 1. 阿育王為素食主義者,詳見:《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宗教與倫理百科全書) vol. 1 p. 231》 2.阿育王以身作則,先要求宮廷人員吃素,然後以巡迴各地,展示皇家素食餐點的方式,勸導人民吃素。詳見:英文網站: https://www.thoughtco.com/ashoka-the-great-195472 https://ivu.org/history/east/asoka.html  
PS. 感謝您的點閱、肯定或分享拙文,請一起來彰顯佛教(戒定慧)的真相,並扶持我們的尊師親友走出2000年的迷霧叢林,走向安穩的庇護所!  
附錄劉運澤法友提供:阿育王以王命干預僧事,對佛所說若不贊同分別說部的見地則強制還俗,助分別說部舉行自部結集,已經協助破僧卻又呼籲「不得破僧」及僧團應當「和合一味」,根本就不是什麼大護法,而是破僧壞法的惡王 http://www.arahant.org/tc/obs_history_4.shtml 
相片說明:「黑阿育」轉變為慈心不殺的「法阿育」,以勸善碑文昭告天下。(此碑文為希臘語文和阿拉母文字)
=========
蘇錦坤 2018/12/8
[依據英文網站及英文百科全書的轉述來推定阿育王是「推行素食」的印度國王並不合適。阿育王留下的唯一的第一手素材(史料)是阿育王石柱及阿育王摩崖法敕,應以此為出發點作描述。 其次為第二手史料,也就是佛教文獻於三、四百年後的轉述,如果此兩類資料都得不出「阿育王是推行素食的印度國王」的結論,轉述這些英文資料可能有問題。 實際上,如果有「阿育王是推行素食的印度國王」的文獻根據,梁武帝推行素食,似乎會拿出來宣揚才對。]
=========
蘇錦坤 2018/12/8
[其實,我們對耆那教所知不多,早期資料顯示耆那教與佛教共用很多名詞、尊號、人名、偈頌,這屬於專業的「耆那教與佛教文獻比較研究」,如果無心於此,其實可以不用憑片紙隻字作推測之言。目前所知,除了共用偈頌之外,耆那教也有「大雄」、「阿羅漢」、「轉輪王?」、「增支法」等稱呼。耆那教經典遲遲到了西元420-480年之間才書面化,耆那教早期文獻從來不提及佛教跟佛教徒,相對於此,佛教則常提到他們。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_4.html]

曾銀湖 其實阿育王、梁武帝、希特勒是否素食主義者?都不是討論佛法的重點,也無須爭議,重點在第一第二破僧戒如何規範!

=========
蘇錦坤 2018/12/8
 [不然,我閱讀你的貼文是因為你理性,述事平實。不會因為要申揚自己的主張而取用不實或有問題的文獻或資訊。 如果你只要證實自己的主張,不在意你引證的資料是否詳實可靠,這樣就是我誤解你的風格。]

曾銀湖
謝謝! 不過我應該沒有這麼精深的學術素養,只能做到不信口開河而已,至於百科和英文原著是根據什麼資料撰寫,真的不是我的能力和精力所及,非常抱歉!有負你的期望。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阿育王沒提倡素食,另外佛種姓經有用「大雄」一詞

=============================

南传非佛说的证据有哪些? - 王五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313951/answer/498371039


《佛種姓經》:「恰如時到花樹之花開,然大雄者!汝亦依佛智而開花。恰如一切正覺者十波羅蜜之行果,然大雄者!汝亦行十波羅蜜果!恰如一切正覺者之開悟於菩提傷!然大雄者!汝亦於開悟勝者之菩提!恰如轉一切正覺者之法輪,然大雄者!汝亦應轉法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