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阿含字典》(57):獨覺與自梵


在漢傳佛教的一般理解裡,所謂「十道輪迴」的最前面四道之中的「菩薩、緣覺與聲聞」;在南傳佛教有相當不同的意涵。當然,南傳佛教只有「五道」,而沒有「六道」或「十道」。
這裡,我想介紹的是「緣覺」與「自梵」。
-----------
在一般佛教論述中,[緣覺]是指在無佛時代,無師自通、觀十二因緣而悟道者,有時稱獨覺或辟支佛。或許在佛教史上即使不提〔緣覺〕,也不會有什麼遺漏(除了本生故事,沒有聲聞弟子或菩薩被稱為緣覺)﹔在教法上也沒有一種法被指證為緣覺法(事實上,見緣起法即為見道)。
《一切經音義》卷21:「辟支佛地(辟支,梵言具云:『卑勤支底迦pacceka』,此曰:【各各獨行】;佛者覺也,舊翻為『獨覺』,正得其意。或翻為緣覺者,【譯人謬失】,以梵語云鉢羅底迦praṭika (pratyeka 佛教梵語),此翻為緣故。《智度論第十八》中通上二類也)。」(CBETA, T54, no. 2128, p. 436, c11-12)
《一切經音義》卷47:「朅迦khagga (梵言:『袪謁反』,此云犀牛;毗沙拏visāṇa,此云『角』謂犀牛一角,一亦獨也,喻獨覺也。言一一獨居山林也,《毗婆沙》作『偈伽』,《月藏經》作佉伽,皆訛也)。」(CBETA, T54, no. 2128, p. 619, b21-22)。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伽他』云何?謂諸經中,結句諷頌彼彼所說,即驎頌等,如『伽他』言:『習近親愛與怨憎,便生貪欲及瞋恚;故諸智者俱遠避,獨處經行如驎角。」(CBETA, T27, no. 1545, p. 660, a2-5)
參閱《經集1.3經》犀牛角經。
《中阿含66經》卷13〈王相應品 1〉:「是時,有一辟支佛,名曰無患」(CBETA, T01, no. 26, p. 508, c26)。這是「獨覺」,不是「佛」。
==========
「獨覺 paccekabuddha」的 pacceka 也用在別的地方,在此舉 paccekabrahmā 為例。
單卷本《雜阿含5經》(T101):「自梵至俱披犁比丘調達部,已到為告俱披犁調達部」(CBETA, T02, no. 101, p. 494, b24-25)。
這部經提到「自梵」去見「俱披犁比丘(kokālika)」,被譏弄「世尊既然稱你是『不還』,那你為何回來?」於是「自梵」說了這首著名的偈頌:「不可量欲量,是故世間少慧,不可量說量,世間人意計我自知」(CBETA, T02, no. 101, p. 494, c16-17)。
在對應經典《雜阿含1193經》,「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來見「瞿迦梨 kokālika」,說了同樣的偈頌:「於無量處所,生心欲籌量;何有黠慧者,而生此妄想?無量而欲量,是陰蓋凡夫。」
在對應經典《雜阿含106經》,來見比丘「瞿迦梨 kokālika」而遭譏諷的是「梵主天」,所說偈頌翻譯為:「欲測無量法,智者所不應,若測無量法,必為所嬈害。」
這樣的情節在巴利《相應部6.7經》,來見比丘「瞿迦梨 kokālika」而遭譏諷的是「自梵 paccekabrahmā 獨梵」,無人伴從的「梵天」天眾。他在《相應部6.7經》經中所說的偈頌是:
Appameyyaṃ paminanto,
kodha vidvā vikappaye;
Appameyyaṃ pamāyinaṃ,
nivutaṃ taṃ maññe puthujjanaṃ.
前半偈:(哪一位智者(vidvā)會「考量、規劃、擇取方法 vikappaye」對「不可量測的人 Appameyyaṃ 意指『阿羅和無法測得他的貪、瞋、癡』」去「測量 paminanto」),也就是說:「怎會有智者會考量對阿羅漢量測他的貪、瞋、癡?」
前半偈:(我認為「對阿羅漢量測他的貪、瞋、癡」的人,一定是一位被覆蓋的凡夫。」)
菩提比丘英譯(2000:243):
What wise man here would seek to define
An immeasurable one by taking his measurement?
he who would measure an immeasurable one
Must be, I think, an obstructed worldling.
《大智度論》卷1〈序品 1〉:「如梵天王教俱迦梨說偈:
 「欲量無量法,  智者所不量,
  無量法欲量,  此人自覆沒!」」(CBETA, T25, no. 1509, p. 63, b20-23)
《大智度論》卷13〈序品 1〉:「梵王心念而說偈言:
 「無量法欲量,  不應以相取;
 無量法欲量,  是人為覆沒!」」(CBETA, T25, no. 1509, p. 157, b25-28)。
========
那麼,漢譯是否有其他地方翻譯了「自梵」呢?
有,翻譯作「婆迦梵」。(不是「薄伽梵」喔!)
在《別譯雜阿含107經》:有一首很難理解的偈頌「四梵字鸛雀,三梵名為金,七十二五百,...」(CBETA, T02, no. 100, p. 412, a10-11)
請讀者記住,在這部經之中,世尊並未開口說話。
對應的《雜阿含1194經》也有這首偈頌:「彼有四鵠鳥,三種金色宮,五百七十二,...」(CBETA, T02, no. 99, p. 323, c22-23)
在這部經之中,世尊也同樣未開口說話。
對應經典《相應部6.6經》:「舍衛城因緣。...「我宮殿有三,百列金翅鳥,四百列白鳥...」(CBETA, N13, no. 6, p. 247, a3-p. 248, a13 // PTS. S. 1. 146 - PTS. S. 1. 148)
[28]paccekabrahmā 同於辟支佛,獨有梵位,非如梵眾天、梵輔天之孤獨梵天。
莊春江老師翻譯(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177.htm)。
《相應部6.6經》中世尊也未發言。
所以,我們回頭來閱讀《別譯雜阿含107經》:「婆迦梵」(CBETA, T02, no. 100, p. 412, a9)。
這不是「Bhagavant 薄伽梵」而是「paccekabrahmā 婆迦梵」。
同樣地,《雜阿含1194經》卷44:「婆句梵天」(CBETA, T02, no. 99, p. 323, c21)和《雜阿含1194經》卷44:「餘別梵天」(CBETA, T02, no. 99, p. 323, c17)
「婆句梵天」、「餘別梵天」都是「自梵 paccekabrahmā 婆迦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