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日 星期六

紀贇譯:《那體慧漢文佛教文獻學研究論文集》


不管是「漢譯佛典語言學」、「漢譯佛典文獻學」或是「初期佛教譯經研究」的領域,船山徹(Funayama, Toru)、辛島靜志(Karashima, Seishi)、那體慧(Nattier, Jan)、左冠明(Zacchetti, Stefano)等人有關漢譯佛典的著作都是必修的科目。 
 那體慧在「初期大乘的起源」等關鍵議題也起了帶領新方向的作用,下列一書(《東漢到三國初期漢譯經典導論》)更成了與赤沼智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一樣的桌上必備的工具書。 
 筆者認為,有些結論那體慧教授下得太顯、太奇,幾乎是「厚誣古人」或「飾異以動人」,讀者到此大需仔細,不過,即使她的此類立論是錯的(能擺開陣勢,兩軍對陣指點瑕疵的人並不多),也有帶領研究方向的功勞。 
Nattier, Jan, (2008), A Guide to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 Texts from the Eastern Han 東漢 and Three Kingdoms 三國 Periods, Bibliotheca Philologica et Philosophica Buddhica X,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Tokyo, Japan. 
赤沼智善,Akanuma, Chizen, (1929, 1986 reprint at Taipei),《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The Compa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Āgamas & Pāli Nikāyas 》,華宇出版社,台北縣,台灣 
====== 那體慧漢文佛教文獻學研究論文集 譯者:紀贇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 ==== 
本書是那體慧所撰漢文佛教文獻方面論文的結集,收錄了包括〈《心經》:一部中國的偽經?〉〈誰作了《大明度經》(T225)——證據上的一次重新考察〉等那氏著述,很好地代表了那體慧的學術成就,可供讀者全面系統地了解那氏的學術思想。本書譯者在序言裡介紹了那體慧學術研究的經歷,讀者可從中了解那氏學術研究的心路歷程。 

作者簡介: [美]那體慧(Jan Nattier)是歐美目前研究漢文佛教經典最重要的學者之一,在佛教文獻研究領域的成就享譽國際研究界。她的研究風格綿密精深,不少論著在佛教研究界有强烈反響。 
目錄 · · · · · · 
第一章 《心經》:一部中國的偽經? 
  前言 
   一、《心經》簡本 
   二、《心經》與《大經》 
   三、梵語本《大經》的問題 
   四、文本傳播的再分析 
   五、内證:怎樣去判定一個回譯 
   六、《心經》的出現:印度和中國的證據 
   七、結構性部分:背景的重建 
   八、歷史證據:跟隨玄奘的脚步 
   九、《心經》在中國:玄奘的角色 
   十、《心經》在印度和中國西藏地區 結論 
   附錄:吉爾吉特本與尼泊爾本梵語《大經》中的《心經》核心章節 
 第二章 誰作了《大明度經》(T225)——證據上的一次重新考察 
   一、方法論的問題( 1):蘭卡斯特的途徑 
   二、方法論的問題( 2):勝崎裕彦的途徑 
   三、混雜的產物:《大明度經》的組成部分 
   四、《大明度經》與〈道行般若經》 
   五、互文性: T225A和 T225B之間的關係 
   六、支謙與《大明度經》:問題的重構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翻譯還是偽作:重估竺佛念的《十住斷結經》(T309) 
   序言 
   一、〈出三藏記集〉中記載的竺佛念生平 
   二、《十住斷結經》概述 
   三、《十住斷結經》中的異常之處:初步評論 
   四、術語的異常:方法論問題 
   五、《十住斷結經》的源頭  ( 1):無羅叉的〈放光般若經》(T221) 
   六、《十住斷結經》的源頭  ( 2):歸名為支曜的《成具光明定意經》(T630) 
  七、《十住斷結經》的源頭( 3):竺法護的《阿差末菩薩經》(T403) 
   八、竺佛念所為:《十住斷結經》的形成 
   九、撰寫一部偽經:尋找動機 
   十、重估竺佛念的譯經:結論與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安世高研究 
   一、安世高傳 
   二、安世高譯著的内容 
   三、翻譯風格 
  四、真實的經典 
   五、方法論的初選:外在的證據 
   六、阿含經類 
   七、一部大乘經(?) 
   八、論著 
   九、原創作品 
   十、新發現的寫本 
   十一、其他可能的歸名 
   十二、有問題的文本:方法論進一步的反思 
   十三、失傳的作品 
   十四、學術資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