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讀書筆記:陳明《梵漢本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典詞語研究》
讀書筆記:猴子、象牙和招者
閱讀陳明《梵漢本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典詞語研究》,從當中體會到佛經不能完全依漢字詞彙、字義解釋。
也可以體會「一詞多譯」的現象。
-----
這本像是「字典」的書,我慢慢讀出滋味來。
1. p.104-106 「象牙杙」:經過梵漢對勘,作者指出這個字在梵文抄本作:「nāgādantaka」。「nāgā 龍、象」,「danta 牙齒」。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1:「其藥作束,繫象牙杙上」(CBETA, T24, no. 1448, p. 3, a6)。「杙」是「橛、樁、釘在牆上的掛鉤」,有時甚至是「木製的釘子」。
「象牙杙」並不是「象牙」作的掛鉤,而是「釘在牆上,突起的形狀如象牙的掛鉤」,譯者有時譯作「龍牙杙」,甚至同一組翻譯團隊,在同一律本上,時而用「象牙杙」,時而用「龍牙杙」的情況。依此判斷,應譯作「象牙杙」較合適。
《四分律》卷42:「持串著壁上、龍牙杙上」(CBETA, T22, no. 1428, p. 870, b7)
《四分律》卷50:「聽安繩上、若龍牙杙上、若作衣架安」(CBETA, T22, no. 1428, p. 937, b20-21)
--- 《四分律》卷42:「時末藥無器盛,佛言:「聽作瓶。若患坌塵,聽作蓋。若欲令堅牢,當著床下、若串壁上、象牙杙上。」(CBETA, T22, no. 1428, p. 867, b7-1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1:「後一一安置袋中,或以物裹,或於牆壁釘橛繫之。」(CBETA, T24, no. 1448, p. 2, c5-6)
===========
2. p.87-91 猴: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10:「如有[9]猴狢來逼我時,我以綣繩振角驚怖。』其人遂即以繩繫角長,作其[*]綣置地而去。既屆冥宵,野猴便至,」(CBETA, T24, no. 1450, p. 151, c7-9)。[9]猴=獾【明】*。[*9-1]猴=獾【明】*。
明藏(《嘉興藏》、《徑山藏》)「猴狢」作「獾狢」,「野猴」作「野獾」。
這個故事是說,有一頭牛陷在泥淖裡,這個稱作「猴狢」、「獾狢」、「野猴」、「野獾」、「猴」的動物跳到活牛的背上要吃牛。
作者陳明指出,猴子是不會如此吃還活著的牛的。恐怕「野獾」也不吃活牛。那麼,故事中的動物是什麼動物呢?梵本顯示的字是「śṛgāla」,英文是「jackal」,這是成群出獵的「胡狼、豺狼」。
《一切經音義》卷70:「野干(梵云『悉伽羅 (śṛgāla)』此言野干;形色青黃,如狗羣行,夜鳴聲如狼也」(CBETA, T54, no. 2128, p. 763, a17)。
《翻譯名義集》卷2:「[5]悉伽羅。此云野(音夜)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黃如狗,群行夜鳴如狼。」(CBETA, T54, no. 2131, p. 1089, a7-8)。[5]Śṛgāla.。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17:「作悉利伽羅野干之行,譬如悉利伽羅...」(CBETA, T21, no. 1341, p. 827, b3-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19:「師子殺得蟲獸,上味血肉食已捨去。餘有殘者,野[1]干取食多時在彼」(CBETA, T24, no. 1450, p. 200, a4-5) [1]干=犴【明】。
===========
3. p.82-83 遮者: 律典稱:時藥、非時藥、七日藥、盡壽藥。
《摩訶僧祇律》卷3:「夜分藥者,十四種漿:一菴羅漿、二拘梨漿、三安石榴漿、四巔哆梨漿、五蒲桃漿、六波樓沙漿、七揵揵漿、八芭蕉漿、九罽伽提漿、十劫頗羅漿、十一婆籠渠漿、十二甘蔗漿、十三呵梨陀漿、十四呿波梨漿。」(CBETA, T22, no. 1425, p. 244, c4-9)。
《四分律》卷42:「今有八種漿,是古昔無欲仙人所飲:梨漿、閻浮漿、酸棗漿、甘蔗漿、[卄/(麩-夫+生)]菓漿、舍樓伽漿、婆樓師漿、蒲桃漿。」」(CBETA, T22, no. 1428, p. 873, c3-5)。
-----
《十誦律》卷56:「漿法者,佛聽八種漿等,比丘應飲:昭梨漿、莫梨漿、拘羅漿、舍梨漿、舍多漿、蒲桃漿、頗樓沙漿、梨漿,是八種漿等。以水作淨應飲,是名漿法。」(CBETA, T23, no. 1435, p. 417, a2-5)。
《翻梵語》卷10:「招梨漿(應云招遮 譯曰招遮者甘蕉也) 十誦律序第二誦」(CBETA, T54, no. 2130, p. 1052, c11)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1:「言更藥者,謂八種漿。云何為八?一、招者漿(西方樹名,亦名顛咀梨。角同皂莢,其味如梅,角寬一兩指,長三四寸,時人鎮食);二、毛者漿(即芭蕉子,以少胡椒粖安在果上,手極捼之,皆變成水);三、孤洛迦漿(狀如酸棗,其味一種,唯有此棗無甜者);四、阿說他果;五、烏曇跋羅(其果大如李);六、鉢魯灑(其果狀如蘡薁子,味亦相似);七、篾栗墜漿(即是葡萄菓);八、渴樹羅漿(形如小棗,甜而且澁,樹多獨立,形若椶櫚。此等諸漿,皆須淨洗手,淨濾漉,然後堪飲)。」 內攝頌曰: 椰子芭蕉及酸棗,阿說他果烏跋羅, 蘡薁蒲萄渴樹羅,是謂八種漿應識。」(CBETA, T24, no. 1448, p. 1, a27-b7)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5:「一、招者漿(酢似梅狀,如皂莢);二、毛者漿(即熟芭蕉子是);三、孤落迦漿(其果狀似酸棗);四、阿說他子漿(菩提樹子是);五、烏曇跋羅漿(其果大如李子);六、鉢嚕灑漿(其果狀如蘡薁子);七、蔑栗墜漿(是蒲桃果);八渴樹羅漿(形如小棗,澁而且甜。出波斯國中方,亦有其味稍殊,其樹獨生狀如椶櫚,其果多有將至番隅,時人名為波斯棗,其味頗與乾柹相似)。」(CBETA, T24, no. 1453, p. 478, a16-21)。
------------
《十誦律》的「昭梨漿」,《翻梵語》稱「招梨漿(應云招遮)」,這也是《摩訶僧祇律》所稱的「二、拘梨漿」。 義淨法師《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雖翻作「招者漿」,在攝頌則直接稱之為「椰子」。 在梵本中對應的字是「coca」,也就是說「co 拘 ca 者」,唐朝時,「招」字可能有一音讀作「khoo1」(台語稱「叫某人過來」為「招他來 ka7-i1-khoo-lai5 把伊招來」)。 這個字和今天英文的「coco 椰子」十分接近。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