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淺談漢語的雙輔音和字尾輔音

P1160171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費補助,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和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共同開發,歡迎大家使用!(2011/09/01)

=======================

在學術論文上,議及「漢字古音」(春秋、戰國、前漢、後漢稱為「上古音」,魏晉南北朝稱為「中古音」,隋、唐稱為「近古音」,宋元明清稱為「近代音」,清末之後稱為「當代音」),英文期刊編者總是要我標上高本漢、蒲立本的「漢語古音的音標」,最後我只好悻悻然將此段文字刪去。

為何講漢語的人標自己的語言,必須依照外國人的標音去「注音」?這種所謂「學術規範」大大傷了我原本就殘存不多的自尊心。

大抵,當代漢字讀音的現狀是,

1. 一定至少有一「韻母」(母音 a, e, i, o, u, 兒),

2. 母音之前可以有一「聲母」(子音、輔音),但是不會有兩個「聲母」(子音、輔音)。

3. 字尾的「聲母」(子音、輔音),有 n, ng, 而無 m, , 及其他子音,如「安、骯、翁、溫、英、音」。

以台語現況來說,

1. 台語有所謂的「無母音的字」,如「黃」、「阮」、「園」、「遠」、「樹蔭」。

2. 台語母音之前可以有一「聲母」(子音、輔音),但是不會有兩個「聲母」(子音、輔音)。

3. 台語字尾有 m 輔音,如「金、暗,掩、蓋」,「眼」台語為「gan2」,「掩」台語為「am1」。

    台語字尾有 p 輔音,如「合、盒、悶、急」,「盒」台語為「ap4」入聲字,「何」台語為「ho5」。

台語字尾有 t 輔音,如「達、嚇、踢、握」,「恐嚇」台語為「khioon2-hat」,入聲字「嚇」,「孔鶴」台語為「khoon2-ho7」。

    台語字尾有 k 輔音,如「激、觸、渥、沃」,「牛相觸」台語為「gu5-sio1-tak4」,「觸」入聲字,「教務處」台語為「kau3-bu7-tshu3」。入聲字「握」台語為「at4」,「渥水、沃水」台語為「ak4」「tsui2」。

    台語字尾有 h 輔音,如「貼、有」,「入聲字 -ah, -uh」 容易轉成「a3, u3」而成為「去聲」,「貼門聯」台語為「tah-mng5-len5」,「有人有份(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台語為「uh-lang5-uh-hun7」。(「肉 bah, 木 bak, 剝 pak」)

  台語字尾有 nn 輔音(單輔音),為當代「普通話、華語、北京話」所無,留待下一封貼文再談了。

所以,字尾單輔音,在古漢語肯定是有,此一特色也被用來作翻譯佛經所標達的「輔音」,

當代「古漢語」語言學界所爭論的是,「古漢語是否如同藏語有雙輔音或者甚至是三輔音」,這都還在「擬議、推論、猜測」階段,不能算作是「定論」。

比較有趣的是,有學者推測「雙聲連綿字」是由一個「雙輔音的『音』分寫成兩字」,例如「鳳凰」、「襤褸」。

==============,

入聲字有所謂 –p, –t, –k, –h 等類別,這些字尾輔音(「輔音」就是「子音」)只表示舌、齒、唇、顎的位置,不代表要把–p, –t, –k, –h 等音讀出來。

這裡以 [ta ] 為例來說明。

ta 1 焦,臭火焦。

tap  答,回答,答謝。

tat   達,直達,不值得。

tak   觸,牛相牴,牛相觸,撥算盤。

這裡以 [ a ] 為例來說明。

a 1 阿,阿娘。

ap  盒,一盒月餅。

at  握,握手。

ak  沃,沃水(澆水)。

據 HC 轉贈的「台大中文學報」創刊號(1985年11月出版),151-185頁,龍宇純教授的論文「再論上古音 –b 尾說」,提到詩經 at, ap, ak 各自不能與另兩類押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