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與紀贇老師談法句經「多聞能持固」---法友飛鴻 93

P1160215

尊敬的紀老師:

    Thanks! 剛回到家在電腦前坐定。

今天在台北買了林悟殊的《摩尼教及其東漸》與林光明的《光明論文選集》,買了後書主要是想閱讀第一篇長達三十頁〈玄奘與心經的因緣〉一文。林光明是一位台灣居士,自學梵文、藏文,且能閱讀天城體等幾種梵文字體,在「將漢譯咒語還原成梵語」和「梵漢對音」的領域巍巍然自成一家。台灣這種半路出家、自學自創招式的怪居士真不少!

言歸正傳。黃永武的書,福嚴圖書館有,我可以找得到。我記得法鼓圖書館有厚厚的十來本北圖的敦煌寫卷影印本,另外還有來自俄羅斯的敦煌影本,可惜法鼓山離我家要來回五小時車程,必須有「事」才會去登三寶殿,目前這些資料我就已經夠用了。

事情是這樣的,我在校勘 T210 支謙  《法句經》卷1〈3 多聞品〉:

「多聞能持固,奉法為垣牆,精進難[8]踰毀,從是戒慧成。」(CBETA, T04, no. 210, p. 560, a10-12)[8]踰=喻【宋】【元】【明】。

我想決定是「踰」字還是「喻」字。

從《法集要頌經》卷2〈22 多聞品〉:「多聞能持固,奉法為垣墻,精進難毀譽,從是三學成。」(CBETA, T04, no. 213, p. 788, a21-23)

似乎是「譽」字,而且大有《莊子》「夫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毀之而不加沮」的氣概,頗有釋迦與老子攜手喝茶的模樣。

但是,《法句譬喻經》解釋的是「精進持戒,為難逾難毀」:

《法句譬喻經》的〈3 多聞品〉 「問曰:『道人神變聖達乃爾,有琉璃城堅固難踰,志明意定,永無憂患,行何道德致此神妙?』道人答曰:『吾博學無厭,奉法不懈,精進持戒,慧不放逸,緣是得道自致泥洹。』」(CBETA, T04, no. 211, p. 578, c2-5)

此偈頌的解釋,吳根友教授的翻譯恐怕有問題:

「多聞可以使持戒功夫增強,敬奉佛法則心定如垣牆固守。在佛法方面精進不止,外在的詆毀就難以改變初衷,順從此道戒慧雙成。」

雖然此首偈頌在巴利《法句經》無對應偈頌(巴利《法句經》無〈多聞品〉,但是犍陀羅《法句經》有〈多聞品〉),可是至少還有《法句譬喻經》、《法集要頌經》、《出曜經》可供參考啊!綜觀吳根友教授整部《法句經》白話譯解,他是完全不知道應該參考漢、巴利、梵、藏「對應偈頌」的基本紀律,真可惜!

我發覺法句譬喻經》(CBETA, T04, no. 211, p. 578, c2-5)。此一段經文也見於大英博物館藏燉煌本(S. 1638),收錄於《大正藏》(CBETA, T85, no. 2918, p. 1462, c3- p. 1463, a5-10),經名擬作「《釋家觀化還愚經》」,其實是法句譬喻經》殘本(或是抄出單行,我認為機會較低),所以想核對一下敦煌抄本究竟是寫了那些字。

另外,我發現  John Brough's book 'Gandhari Dhammapada ' verse 249 (15 Bahuśruta〈多聞品〉)有可能是對應偈頌:

bahuuda dhama-dhara

sapraña budha-avaka

śrudi-viñati akaku

ta bhaye’a tadhavidha

John Brough 指出《長老偈 Theragaathaa》verse 1030 可能是同一偈頌:

bahussuta dhamma-dhara

sappañña buddha-sāvaka

dhamma-viññāṇaṃ akaku

ta bhajetha tathāvidha


前兩句憑我這三腳貓的功夫還讀得懂,後兩句我就完全抓不著頭緒,能否幫我譯解一下?

或者,至少告訴我

tathāvidha 是什麼意思?


掃啊掃樹葉 2012.6.25

=================================

親愛的掃葉人,

昨晚有事煩身,到早上五點才睡,現在正頭暈眼花中。

不好意思,多謝提供信息,我還真不知道林悟殊老先生此書中有此文(慚愧,此書以前買過)。林光明先生我是知道的,他的嘉豐真是慘淡經營啊,一位居士做到如此,頗讓人感慨。

我也回歸正題,就「踰=喻」二字而言,起碼就此語境之中,是前者對而後者錯。理由很簡單,因為此處用了典故,因為前文中「奉法為垣牆」用垣墻來比喻法,後句用「踰」也就是翻躍,正好切題。更重要的是這裏用了《尚書》中有名的一個典故,即「無敢寇攘踰垣牆」。所以,肯定是前者,而不可能是「喻」。《法句譬喻》中的意思與此相仿,可為佐證。

另《長老偈》1030,您可能抄寫有誤,這也可能導致您無法釋出,原文其實不難。

我將PTS奧登堡 1966年校訂本的圖,頁92,

Dhammaviññāṇamākaṅkhaṃ,

taṃ bhajetha tathāvidhaṃ.

後兩句則似應翻譯成(我的翻譯,我巴利文也根本是個笑話,很爛的)「有法識而不迷惑者,願他們與其同類相伴」。Tathāvidha 是個複合詞,即 tathā 加 vidha,即「如此類,那一類」。

此偈的翻譯,還請參 K.R. 諾曼的新譯本,p.100:

A disciple of the Buddha who has great learning is expert in the doctrine,

possesses wisdom, one desir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doctrine should associate with one of such a kind.

另外,鄧殿臣的譯本,呵呵,以前我說過,編號與PTS是不一樣的,每次找對應,都頗讓人頭痛。

參其書頁188,編號第1035,

「佛之聲聞弟,多聞智慧高。值得多親近,以把佛法學」。

不說了,還有點雜事要處理。回頭再向你稟告

學生叩 2012.6.26

剛剛注意到您說“收錄於《大正藏》(CBETA, T85, no. 2918, p. 1462, c3- p. 1463, a5-10),經名擬作「《釋家觀化還愚經》」”

請注意敦煌寫本原文即作“釋家勸化頑愚經”,即不是擬題,而是本來就有。

另外,我懷疑其中釋文也可能有問題,不過,照片不清楚,沒有辦法仔細校。

==========================

尊敬的紀老師:

你所說的:「請注意敦煌寫本原文即作“釋家勸化頑愚經”,即不是擬題,而是本來就有。」

所以《大正藏》(CBETA, T85, no. 2918, p. 1462, c3- p. 1463, a5-10),經名擬作「《釋家觀化還愚經》」,這是《大正藏》頁底註錯了。(《大正藏》頁底註也常出錯,並不希奇),只是《法句譬喻經》並不是什麼生僻的經典,不知為何就是沒人指出。(《釋家勸化頑愚經》,「釋家」應是「釋迦」,這是寫了白字。)

鄧殿臣的書我有,只是你指出《尚書》〈費誓〉「無敢寇攘逾垣牆,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刑」,《史記》〈魯周公世家〉引作「無敢寇攘逾牆垣」,未見其後的「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刑」等十一字,我想,《史記》既引此字,對支謙等人而言,不算僻典,翻譯時自然引用。紀兄此說可以算是創舉。

受教了!

掃啊掃樹葉 2012.6.26

(看來支謙《法句經》此偈「多聞能持固,奉法為垣牆,精進難踰毀,從是戒慧成。」與犍陀羅《法句經》最後一句有差異。如果兩者是同一偈頌的話,那麼最後一句應該是「從是學慧成」,這是抄寫訛誤了。北宋法閒翻譯的《法集要頌經》卷2〈22 多聞品〉:「多聞能持固,奉法為垣墻,精進難毀譽,從是三學成。」(CBETA, T04, no. 213, p. 788, a21-23)也有問題,一般認為天息災是依據梵本重新翻譯的,如果第三句他譯作「精進難毀譽」,這代表他在此一偈頌並未重譯,而是照抄支謙本的「精進難踰毀」而抄了白字,因為犍陀羅文本、巴利文本都沒有提到「毀譽」。)你看一首偈頌可以讀上一個星期呢!

1 則留言:

mike 提到...

Dear Ken,

才看到您的帖文,多謝。

不過,還有一事要注意。即宋譯《法集要頌》很可能是一個偽經,或者說是偽譯,即主要是抄自前人而成。這方面我印象中好像日本人有研究,請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