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天烏烏:兒童念歌

3

早年台灣兒童念歌最著名的是「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南塘」,台語、客語都保有這首念詞,現在能從頭念到尾的人恐怕不多。

我讀小學以來,拜收音機之賜,「天烏烏」這首念歌被改成兒歌,幾乎人人會唱,歌詞如下:

天烏烏,要落雨,阿公仔揭鋤頭要掘芋。

掘呀掘,掘呀掘,掘著一尾旋鰡鼓,伊呀嘿都真正趣味。

阿公仔要煮鹹,阿嬤要煮淡;兩個相打弄破鼎,

伊呀嘿都郎當七當嗆,哇哈哈!

這是歌詞搭配作曲,原來的念詞不是這樣子。

2002年時,73歲台南歸仁的陳寶興的紀錄是:

天烏烏,要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巡水路。

掠著一尾鯽仔魚五斤五,

阿公仔歡喜食一肚,

阿嬤食了淖一褲。

在洪惟仁《台灣方言之旅》154頁,提到1986年72歲曾學行先生,他是澎湖沙港人,旅居台灣本島,跟他採集到的歌詞是:

天烏烏,要落雨,刣豬偋(penn2)豬肚,

堵著一陣西北雨,沃到濕糊糊。

一個小娘囝,

貪阮一碗飯

配兩碗菜脯,

乎阮留底作某。

以下引自部落格《台灣咁仔店》:

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old08.htm

天烏烏(一)
天烏烏,欲落雨,舉鋤頭,清水路,清著一尾鯽仔魚欲娶婦,龜擔燈,鱉打鼓,田蛜舉旗叫艱苦,毛蟹擔燈雙目吐,水蛙扛轎大腹肚,一碗圓仔湯予你補。

天烏烏(二)
天烏烏,欲落雨,人客滿四界,宰雞雞仔細,宰鴨惡剝離,買魚天做烏,買肉人禁屠,買豆菜水裡捊,買豆腐爛糊糊。

天烏烏(三)
天烏烏,不落雨,蕃藷一袋二百五,討海人真艱苦,船仔停到日半晡,欲去又烏影,不去又吊鼎,阿兄講不去,阿嫂訶得行,大風大水來打拚,掠著一尾三斑魚,扛到門口呈,阿兄講欲賣,阿嫂講欲食,蕃藷簽無地糴,魚仔一大碗,捧著繞饒仔食。

「天烏烏」是一首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童謠,各種合唱表演或合唱比賽,都常常可以聽到這一首歌,有時候遊藝晚會也偶而會看到借歌中劇情配上歌曲來表演的節目演出,說誇張一點,甚至於連一些三歲小孩也都會唱上幾句「天烏烏欲落雨」的詞。這首歌的作曲者是林福裕先生,而它的歌詞原是一首童謠唸詞,有人認為天烏烏是台灣北部的民謠,據聞它是發源於金瓜石,但是從李獻璋「台灣民間文學集」,吳瀛濤「台灣諺語」、廖漢臣「台灣兒歌」、游國謙「民謠與我」等書的記載,及簡上仁先生的採集研究,發現本省以「天烏烏,欲落雨」為開頭句的歌謠分佈極廣,不論北、中、南部都有流傳,而且台北地區、彰化一帶、嘉南平原、高雄地區及屏東地區等地方均有之,每個地方都有以「天烏烏,欲落雨」為開頭的歌謠,只不過是它們的內容各有不同,甚至於有的地方一地之中同時還流傳二首以上同樣是用「天烏烏,欲落雨」作為開頭,內容卻不相同的歌謠。所以這一首歌謠原始的發源地究竟是在那裡,似乎也很難查考。

這一些童謠唸詞,都是開頭句相同,但是因為看各地習俗和即興意趣的不同,因此就衍生出很多的變體與變格,這一些童謠唸詞和目前流行的「天烏烏」的詞有很多的出入,所以我們可以瞭解目前流行的這種版本,可能是將流傳各地的內容,加以整編而成的,不同版本的天烏烏,都是類似順口溜式的架構及語句,因此其本身唸起來就極具節奏性,也富於一種輕快活潑感,整編成唱曲還是不失去其唸謠的特色,在歌詞中再穿插進「真正趣味」及「哈哈哈」「依呀哩」等表達笑聲及吆喝之聲,增加它的節奏感及趣味性使它更容易朗朗上口,因此這首歌的流傳面很廣,被唱的頻率也相對提高,多年來它一直是普受喜愛,很多演唱者,很多的合唱團體都競競相演唱,使它成為了極具代表性的一首台民謠。

這首歌以輕鬆的筆調,敘述阿公和阿嬤為了一個要煮鹹,一個要煮淡,僵持不下吵鬧不休,結果爭奪鍋子把鍋子打翻弄破了,其情節有趣,歌詞詼諧逗趣,令人莞薾,再加上曲調活潑輕盈,易於朗朗上口,且富於濃郁的鄉土色彩,因此頗為一般大眾所熱愛,不論男女老幼無不喜歡這首親切而樸實的歌謠,使它成為一首歷久不衰,百唱不厭的名曲。

有人說:「每一首民謠都是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斷演化、創造、再生與融合所醞釀生成的,它們有看強烈而獨特的地方風格和氣質。」台灣民謠是產生自台灣這塊土地上,它自然的會呈現豐富的地方色彩,「天烏烏」既然是流傳很廣的台灣童謠唸詞,當然是充分展現了豐富的台灣色彩,不同的地方迭有變動,使它變得很多元,很豐富,這也充分呈現民間的創造力,經過整編後的唱曲,固然受到大家的歡迎,被大家熱烈的傳唱,但是流傳在各地區的唸詞,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因為透過不同地方唸詞的比對,我們會發現,雖是同一個根源轉化演變出來的不同內容,是那麼的豐富,那麼的有趣,同時也是那麼的活潑,那樣的具有多元的想像空間,這真的是真正來自民間,活的一種平民音樂,唸詞中將水蛙、鯽仔魚、蝦、烏龜、田螺、蟳、蛇等田野水生動物都寫進去,擬人化了這些動物,去經營出一場歡樂有趣的迎親隊伍最是生動而充滿趣味。(王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