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面對未來---菩提比丘散文選」---《香光莊嚴》季刊,(104期)

P1120752 

收到《香光莊嚴》季刊,這一期(104期)主題是「面對未來---菩提比丘散文選」,譯者是何蕙儀居士。

P1120753

內容是:「自由之味」,含「自由之味」、「善根栽培」、「心識對眾生差別的影響」、「正見之道」、「功德與提昇心靈的關係」等五篇文章;「面對未來」,含「提供給新世紀的佛教社會道德」、「佛教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態度」、「變更中的佛教面貌」、「十字路口的僧伽」、「佛教如何回應世界現今的困境」等五篇文章。這些大都是西元2000年之前長老菩提比丘為位於錫蘭的 BPS 所寫的,2006年三月長老菩提比丘來新竹市福嚴佛學院演講,講題是「二十一世紀僧伽的挑戰」,內容或多或少與最後三篇相仿。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08/04/blog-post_3725.html

P1120755

在〈變更中的佛教〉一文問到:

如果佛教不能深入民心,讓所有人覺得這是他們的信仰,我們便要老實問自己,為什麼會是這樣?然後再問:怎樣才可以逆轉現況?為了解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問:我們打算讓佛教在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文中敘述的令人憂心忡忡的景象,不僅出現在錫蘭,套在台灣也十分適用:

我不是時常造訪這裡市區的佛教寺院,但每次到來,難免會留意到寺內的信眾大都是中年和老年人,偶而或有兒孫陪伴前來。在城中的精舍,很明顯看不見年輕人,甚至壯年人的身影。以一個七成人口是佛教徒的國家而言,這樣的現象實在使人心酸。佛教要世代相傳,他的薪火必定要跨越世代才得以傳承。如果佛教的未來要靠這些沒有出現的年輕人發揚光大,那麼,佛教的前途便不見得光明了。」

P1120754

在〈十字路口的僧伽〉一文,提到:

現在最為缺乏的,是以下三個詞語所包含的綜合技巧:理解、投入、傳譯。…傳譯:不要用同一模式說教,不要再用甜密安慰的語言或宗教式的搖籃曲,而是要切實和莊嚴地,去傳譯正法中歷久常新的原理,因為只有這些原理,才可以真正解決現今世界的獨特問題和爭議。」

關於僧俗的角色界定:

「僧侶的責任是要以研討、修習、弘法和持戒來支持教理,在家信眾則在衣物、飲食、居住、醫藥四事供養僧眾,來支持佛教。…我認為現在最急切需要的並不是鞏固佛教的宗教地位,或推行政策來奠定佛教的『超然地位』。我們也不需多建佛像,或每天播放更多的祈福唱誦,真正需要的,是一些有智識、見地和敏銳觸角的僧尼,透過他們的生活、品格和行為,示範佛法在提昇精神力量和高尚情操的能力。」

2 則留言:

aacdsee 提到...

老師您好

幫補香光莊嚴該期連結

http://www.gayamagazine.org/magazine?seltype=magazineno&year=2011&no=22&categoryID=&per_page=

台語與佛典 提到...

http://www.gayamagazine.org/article/detail/113
這一網址較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