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6日 星期二

讀書札記


晚年讀書,比較注意「盡信《書》,不如無《書》」。注意到書本「衍、脫、倒、錯」的問題(衍 [多字]、脫 [少字]、倒 [字句篇章次序混亂]、錯 [錯字]),誤解古代字義的問題,與疑偽假託的問題,這裡當作讀書筆記,與大家分享。
------
1. 《易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一般的解釋是說:「君子應效法天道運行的雄健氣勢,而自強不息。」、「君子應效法大地的容受萬物,而厚德載物。」
 從馬王堆出土古物「帛書《周易》」,「乾」卦寫作「鍵」卦。所以應該是:
 天行,「健」(鍵),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鍵」卦(的道理)如同天的運行,君子學習此以自強不息。
「坤」卦(的道理)如同地的情狀,君子學習此以厚德載物。
也就是說,《周易》「乾」卦的〈象〉傳,「健」字指卦名,而不是作「雄健」的字義。
--------
2. 《論語》〈述而篇第七〉第16則:「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一般的解釋是說:「(孔子說)讓我能持續數年,多個五年、十年來學習《易》的道理,就可以不犯大過錯了。」
另一種解釋是原文為:「假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
全章大意為:「(孔子說)讓我能持續數年,多個五年、十年來學,也就可以不犯大過錯了。」
這樣的解釋,可以避免「孔子希望繼續學《易》以寡過」的詮釋,甚至導致一個推論:「初期的儒學,並未鼓吹學習《易》」、「並無文獻紀錄孔子學《易》」。
--------
3. 《老子》第18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實際上帛書《老子》作「故大道廢,安有仁義?智慧出,安有大偽?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正臣?」
  意思與今本《老子》完全相反。
  今本《老子》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其實,宋朝以前的《老子》古本,第17章均作:「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
4. 《禮記》〈曲禮〉下:「男女相答拜也」。
唐、陸德明的《經典釋文》提到:「男女相答拜也,一本作『不相答拜』。皇侃云:後人加『不』字耳。」
對於注重禮教的儒家,男女是否應該互相答拜,應該是耳熟能詳,卻出現了兩種完全相反的敘述,令人十分疑惑。
鄭玄在此處注曰:「嫌遠別不相答拜以明之」。將此處抄錄成「男女不相答拜也」的學者,是將鄭注理解為:「嫌遠別,不相答拜以明之。」而忽略了古本此處沒有「不」字,與未細讀孔穎達的疏:「男女相答拜也者,男女宜別,或嫌其不相答,故明雖別必宜答也。俗本云『男女不相答拜』。禮,男女拜,悉相答拜,則有『不』字為非。故鄭云:『嫌遠別不相答拜,以明之』。」
也就是說,〈曲禮〉主張「男女應相答拜」。
--------
5. 《本草綱目》46卷,有蝸驘(螺),也就是「螺螄」,主治「燭館」。結語又說:「又曰『燭館』二字疑訛誤。」顯示李時珍此處抄自他書而未標示來源。
「燭館」兩字是錯別字,正確是「濁睆」,「睆」意為「明」,指眼球,「濁睆」為「眼球混濁」,也就是「白內障」。
《一切經音義》卷43:「許慎註《淮南子》:『濁睆,目內白翳病也。』」(CBETA, T54, no. 2128, p. 593, a12)
--------
6. 《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謂其御者曰:『吾持粱刺齒肥』」,《史記集解》:「持粱,作飯也;『刺齒』二字當作『齧』。」此為抄寫時將一字誤為兩字。
〈魏世家〉「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原文應作「汾水可以灌平陽,絳水可以灌安邑」,這是抄錄時前後顛倒的例子。
--------
7. 《雜阿含1019經》:「貪欲名非道,壽命日夜遷,女人梵行垢,女則累世間,熾然修梵行,已洗諸非小。」
經文「已洗諸非小」的文意費解,各版藏經此處也無異讀。
檢閱對應的《別譯雜阿含246經》文句為「潔淨勝彼水」,對應的巴利《相應部 1.6.8 經》,相當的文句為 “sinānam anodakan”,依字序直譯即是「沐浴不用水」,可以合理地推論原譯者將「anodaka不用水」譯為「非水」,所以應該是「已洗諸非水」,抄經時誤將「水」字抄成「小」字。
由各版藏經此處一致作「小」字,可以判斷這應該是屬於比較早期的抄經訛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