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法友飛鴻 435:關於漢譯佛教經典,林悟石



林悟石:(2022/8/2 9:00 PM)
漢譯經典,究竟算不算是「中國佛教文學」?——當然,這邊的「漢譯經典」,指的是那些真的譯自印度或至少不是中國撰述的經典。如果我們同意漢譯經典算是中國佛教文學,這與 Sharf 的立場相似,都不太重視漢譯經典中可能具有的「印度元素」——至於是否真的有印度元素(無論有或沒有),或許需要一些 case studies。
--------
蘇錦坤: (2022/8/2 PM 11:00)
我個人將翻譯分成「文學翻譯」和「經典翻譯」。
 「文學翻譯」除了顧及原來的文學形式與細節之外,還要相對地以近似的表達手法顯現「原來文本」的美,有時,某種形式為「譯文」所無法替代,譯者會採用另一種「相當」的形式作替換。例如,古印度詩偈的韻律為漢語所無,漢語翻譯會用「整齊的句式」來代替。又如《愛麗絲夢遊奇境》英文原著的一些隱喻、雙關語,眾多的漢譯者各有巧妙地替換原文的內容。
 我個人主張「經典翻譯」(特別是巴利佛典或梵語佛典的翻譯),應該以忠實表達「原來文本」的思想及人、地、物、事,而不因顧及形式而去作「替換」,或以漢語的形式去替換「原來文本」的形式。
回到林悟石所提的問題:「漢譯經典,究竟算不算是『中國佛教文學』?」
如果我把「中國佛教文學」當作「Chinese Buddhist literature」,而指的是一種文學表達,我的答案是:「有的是,有的不是。」有的「印度語系的偈頌」藉由翻譯而產生或影響漢詩「絕句」的形式,有的藉由翻譯而促成漢語文學「傳奇」、「誌怪」的體裁,有的促成漢語文學「散文兼詩頌」的格式,這應該可以算是「中國佛教文學」。有些翻譯則用詞生澀、句型醜怪,連文意表達都不清晰,也不符漢語格式,所以不能算是「佛教文學」。
如果我把「中國佛教文學 Chinese Buddhist literature」的 literature 當作「文獻」,所有的漢譯經典當然都算是「佛教文獻」,甚至連漢地自己編製創作的「佛教」經典,都算是「佛教文獻」。
  另外,在此給林悟石提一個建議,盡量迴避語意籠統的「中國佛教」,以時代而言,有明清佛教、隋唐佛教、宋元佛教、魏晉南北朝佛教、東漢佛教等等,談不上「中國佛教」。以民國建立以後,則「中國佛教」包含西藏佛教、蒙滿佛教、傣族佛教,其實不能一概而論。以「中國佛教文學」來論,應含漢語佛教、藏語佛教、蒙語佛教、西夏語佛教、于闐語佛教、滿語佛教等等。其實不宜舉「中國佛教文學」名目,而只談漢地佛教、漢語佛教。
所以,一般行文我盡可能迴避「中國佛教」的稱呼,而代以諸如漢地佛教、藏傳佛教。
正如中國編輯《中華大藏經》,分《漢文大藏經》與《藏文大藏經》。
---------
林悟石:(2022/8/3 PM 3:00)
竊以為,"literature"如若指的是「文獻」,我想這毫無爭議;問題就是在於「漢譯佛典」到底算否「中國佛教文學」——真的要讓我下一個操作性的、粗暴的名稱來指涉,我寧願勉為其難地用「印—中佛教文學」,甚至開一個特定的類別「漢譯佛教文學」。畢竟,雖然可能個案上有程度差異,但作者跟譯者畢竟很難完全地在原創性上是同等重要的。
至於「中國佛教」一詞,這也是困擾我很久的問題。在這邊,所謂的「中國」,是指文化上的,以「中國文化」為主體的,因此不包括您提及的那些主要由(在前現代時)非漢語母語族群所信仰的佛教傳統。
我覺得這問題就像是如何用英文指涉「中國佛教」、「漢傳佛教」等詞彙一樣的困擾:Chinese Buddhism,是指the Buddhist tradition in (whichever Republic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Buddhist tradition believed in by Chinese in general, or somthing else?
我自己是比較偏向用文化的方式來使用該詞彙,而不是當今政治性比較濃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治下的佛教傳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