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淺談《盂蘭盆經》



進入農曆七月,每隔幾年就要應景談一次《盂蘭盆經》。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CBETA, T16, no. 685, p. 779, a27)。
如圖所示,這是《高麗藏》(再雕版)的圖檔,正如歷代雕版大藏經所示,都是指西晉竺法護所譯。
淺談《盂蘭盆經》
----------
我們回溯經錄去看譯經紀錄。
道宣《大唐內典錄》說這是:「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於楊都譯」(CBETA, T55, no. 2149, p. 298, b19)。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9:「盂蘭盆經一卷...右晉代竺法護譯。出《長房錄》」(CBETA, T55, no. 2153, p. 431, c5-6)。
智昇《開元釋教錄》卷2:「《盂蘭盆經》一卷(亦云《盂蘭經》與《報恩奉盆經》同本,見《長房錄》)」(CBETA, T55, no. 2154, p. 494, c2)。
但是,《歷代三寶紀》有如此記錄:「《灌臘經》一卷(一名《般泥洹後四輩灌臘經》),《盂蘭盆經》一卷,《報恩奉盆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CBETA, T49, no. 2034, p. 118, c11-12)。
-------
我們看隋代法經《眾經目錄》卷3:「盂蘭盆經一卷」(CBETA, T55, no. 2146, p. 133, b9),這是列為「失譯經典」:《眾經目錄》卷3:「並是眾經失譯,雖復遺落譯人時事,而古錄備有,且義理無違,亦為定錄。」(CBETA, T55, no. 2146, p. 133, b16-18)。
目前存世最早的經錄《出三藏記集》並未登錄《盂蘭盆經》,但是,《出三藏記集》錄有「《盂蘭經》一卷」(CBETA, T55, no. 2145, p. 28, c2-3),這是僧祐親見其本而收錄於〈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右八百四十六部,凡八百九十五卷。新集所得,今並有其本,悉在經藏。」CBETA, T55, no. 2145, p. 32, a1-2)。
也就是說,很有可能《盂蘭盆經》與《盂蘭經》是同一部經,在梁僧祐與隋法經都是列為失譯人名。
由於隋代費長房《歷代三寶紀》提到「《灌臘經》、《盂蘭盆經》、《報恩奉盆經》(三經,同本別譯)」,我們查《灌臘經》,得到:
與法經同一時代的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6:「《盂蘭經》一卷」(CBETA, T49, no. 2034, p. 64, a27),才稱此經為竺法護(本姓支)所翻譯。
所以,很有可能《佛說盂蘭盆經》是「佚失譯人名」,而不是「西晉竺法護譯」(仍須進一步作翻譯句法分析)。原名為《盂蘭經》,而不是《盂蘭盆經》。
《大唐開元釋教廣品歷章》卷10:「《盂蘭盆經》一卷(有別本五紙云《淨土盂蘭盆經》未知所出二紙,亦云《盂蘭經》。)
盂蘭盆經
右西晉沙門竺法護譯,見《費長房錄》」(CBETA, A098, no. 1276, p. 163, b10-12)
----------
接下來應該考量的是,文獻資料是否提到「印度有盂蘭盆節」的相關紀錄呢?
----------
印順導師說:
「佛教有安居之制,於七月十五日(或八月十五日)解制。屆時,比丘受歲(加一歲),行自恣法,衣食住之受用,得豐樂隨意。信眾群來集會,布施作福,蓋佛教之年節也。此日,稱佛歡喜日;此如父母見子女之長成,為之欣悅。釋尊在世,舊有此制。傳說佛為拔濟目蓮生母之餓鬼苦,教於佛歡喜日供佛作福,因有盂蘭盆會。佛入滅已,乃有灌頂會,菩提會,涅槃會,阿難大會,羅雲大會等。迨大乘教興,因有文殊會,觀音會,地藏會等。亦有於祖師誕大為點綴者,如西藏之於宗喀巴等。吾意七月十五日,為佛子年節;而俗稱中元,存孝思之美德,可謂道俗兼美!如略其懺燄之繁儀,行自恣之法,一年一度之大會,不亦甚可美哉!」
印順導師又說:
「佛制:比丘、比丘尼,在夏三月(四月十五──七月十五日)中「雨安居」。這雖由於雨季,不適宜到處遊行,而三月中安居修行,也是好事,古人多有在安居中成聖的。所以安居終了,俗稱「解夏」。那一天,附近的信眾都來供養,稱為「安居施」。除豐盛的飲食外,還有供養布疋(做新衣用)的,日常用品的,這是佛教的大節日。佛法是平等的,但法在世間,也不能沒有限制。安居施只布施給在這裏安居的,人數是一定的。如有聽說這裏的安居施豐厚,他處的出家人臨時趕來,那安居施是沒有他這一分的。出家眾三月安居,到這天,受比丘戒的年齡,長了一歲,所以比丘(及比丘尼)的年齡,古稱多少「夏」。中國佛教不重安居,與世俗的年節混合,所以變成「僧臘」了。這一天,比丘、比丘尼都大了一歲,如父母見兒女長大一樣,所以稱為『佛歡喜日』。可是中國佛教,七月十五日與餓鬼相結合,成為超度鬼魂的佳節。唉!佛法的演化,有些真是出人意外的!」
----------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2:
〈十五、隨意成規〉: 「凡夏罷歲終之時,此日應名『隨意』,即是隨他於三事之中任意舉發說罪除愆之義;舊云『自恣』者,是義翻也。必須於十四日夜請一經師昇高座誦佛經,于時俗士雲奔、法徒霧集,燃燈續明、香花供養。明朝總出旋繞村城,各並虔心禮諸制底,棚車輿像鼓樂張天,幡蓋縈羅飄揚蔽日,名為『三摩近離』,譯為『和集』,凡大齋日悉皆如是。即是神州『行城法』也。禺中始還入寺,日午方為大齋。過午咸集,各取鮮茅可一把許,手執足蹈作隨意事,先乃苾芻、後方尼眾、次下三眾。若其眾大恐延時者,應差多人分受隨意,被他舉罪則准法說除。當此時也,或俗人行施、或眾僧自為,所有施物將至眾前。其五德應問上坐云:『此物得與眾僧為隨意物不?』上坐答云:『得。』所有衣服刀子針錐之流,受已均分,斯其教也。此日所以奉刀針者,意求聰明利智也。隨意既訖,任各東西,即是坐夏已周,無勞更經一宿。廣如餘處,此不詳言。」(CBETA, T54, no. 2125, p. 217, b19-c10)。

義淨並未有任何「盂蘭盆」的記載。

2 則留言:

David 提到...



雖然《出三藏記集》沒有記載《盂蘭盆經》,但是有記載《盂蘭經》的經名。《經律異相·目連為母造盆》也是節錄自《盂蘭經》。

台語與佛典 提到...

Dear David, 謝謝你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