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沒有標點符號,袁中郎有一篇文章寫到:
「色借日月借燭借青黄借眼色無常聲借鐘鼓借枯竹竅借」。
魯迅〈罵殺與捧殺〉一文提到有人幫這段文字加上近代標點符號,魯迅這麼寫著:
「『色借,日月借,燭借,青黄借,眼色無常。聲借,鐘鼓借,枯竹竅借……』,借得他一榻胡塗」
我上《維基百科》一查,發現這一段標點還在網路上,這不是憑空捏造的笑話,而是貨真價實的笑話,請看附圖。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6%AC%BD%E5%AE%9A%E5%8F%A4%E4%BB%8A%E5%9C%96%E6%9B%B8%E9%9B%86%E6%88%90/%E7%90%86%E5%AD%B8%E5%BD%99%E7%B7%A8/%E5%AD%B8%E8%A1%8C%E5%85%B8/%E7%AC%AC067%E5%8D%B7
事實上,應該這樣標點:
色,借日月,借燭,借青黃,借眼:色無常。聲,借鐘鼓,借枯竹竅,借...
這種造句的句型,應該是模仿自漢譯《長阿含10經》,
「外觀色白。白色白見白光。譬如白華白波羅㮈衣純一。白色白光白見。常觀常念作如是想。是為八除入。」(CBETA, T01, no. 1, p. 56, a11-13)
事實上,應該這樣標點:
「外觀色白,白色、白光、白見,譬如白華、白波羅㮈衣,純一白色、白光、白見,常觀、常念,作如是想,是為八除入。」(CBETA, T01, no. 1, p. 56, a11-13)。
以下是尚留存在 Cbeta Taiwan 有待訂正標點符號的《鞞婆沙論》卷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