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法友飛鴻 316:四不壞淨與六念
蔡維駿問:
想請問蘇老師,在雜阿含與相應部中,有關四不壞淨和四隨念的部分,是不是已經在傳誦過程中被混淆了?混淆的意思是,將四隨念當作四不壞淨的內容。因為經中似有許多有問題的地方,值得如此合理的懷疑…
-----
蘇錦坤答:
四不壞淨其實是四不壞信,巴利 saddha 與梵文的 śraddha 這個字兼有相信、清淨兩個意思(所以有時翻譯作「淨信」,只是 saddha 一字)。四不壞淨是對「佛、法、僧、戒」建立了不會被破壞、被改變的信心。
隨念是 anussati , anu 有微細、跟隨、再三(次數與各層面),anu-(s)sati 雖翻譯為「隨念」,其實是「再三憶念」而沒有「跟隨」的字義。
隨念通常是「六念」,經典裡沒有「四隨念」的術語。這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雖然經典裡也記載世尊對比丘講解六念,絕大多數是對在家居士講說,這是用以去除恐懼、憂慮,和增強信心,起居安穩。
在講解上,有可能「佛、法、僧、戒」的品項相同,但是描述的情境並不相同。
有些經文擴展到「十念」,可能是年代稍後了。 在講解四不壞信時,依次解釋建立起不被改變的對象是什麼,所以解釋「佛、法、僧、戒」的特性。
六隨念之中,不只解釋隨念的對象是「佛、法、僧、戒」,也講述「如何隨念」,也就是「隨念佛」時,應憶念佛功德:「此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經文解說「當依此四不壞淨修習六念」。(《雜阿含554經》,CBETA, T02, no. 99, p. 145, b12-13),很可惜《雜阿含554經》似乎沒有巴利對應經典。
-----
蔡維駿問:
經中教導的六念,應是修禪定的方法之一,在雜阿含848、849、850經,佛陀詳細解釋如何修四念而得三昧定。若將四念作為四不壞信的內容,恐有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持戒加修四念得近行定,就成就四不壞信了😅。而且這也無法解釋為何在雜阿含554、1033經中,長者成就四不壞信後,佛陀還要再勸修六念。
若將四念的內容,拿來當作描述證初果後信心不會改變的對象,似乎也是一種解釋的方法。而且如此理解,應可解釋為何在雜阿含554、1033經中,長者於成就四不壞信之後,佛陀還要勸修六念(?
-----
蘇錦坤答:
你所說「在雜阿含848、849、850經,佛陀詳細解釋如何修四念而得三昧定」,是否正確?能否請你在一次覆查?
這三經為 devapada ,是生天之道,並未提到「定」字或「三昧」,此三經的經文都很簡短,應該不難發現事實。
我們知道,出家受戒為比丘,而僅僅冀求 devapada 生天之道,是會遭受訶責的。
雖然 1033 經的對應經典《相應部 55.53經》只提到四不壞淨而未提到六念,但都是對居士說法。
總結以上討論,經典雖然提到「當依此四不壞淨修習六念」,我個人認為「四不壞淨」和「六念」都是「居士法」,教導在家居士建立深信,於挫折、恐懼、憂惱時,能寧靜而安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